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有道 查看内容
主讲嘉宾

刘建平,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运用浊毒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化及异型增生、真性无酸、胃癌前期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便秘、腹泻、口腔溃疡、失眠等疾病。

[第158期]冬季调脾胃
时间:2016-1-9 16:31   来自: 中健网   原作者: 刘建平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内经·四气调神大论》

当今社会“治未病”思想已经深入人心,通过自身调养,达到少得病,甚至不得病的目标,既减少自身痛苦,也减少社会负担。

隆冬已至,相信很多人正在烦恼应如何应对,下面就和大家一起了解一下“冬季应如何调养脾胃”。

 

一、关于冬季

㈠冬季时令特点

1、寒——在四季气候变化中,冬属水,其气寒。

汉·《古诗童童孤生柳》:“寒风吹我骨,严霜切我肌。”

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寒性收引。

①、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为阴气盛的表现,其性属阴,“阴胜则寒”。

阴寒偏盛,阳气不足以祛除阴寒之气,则出现寒证,即“阴胜则阳病”。

外寒侵袭肌表,卫阳被遏,则见到恶寒;寒邪直中脾胃,脾阳受损,便可见脘腹冷痛,呕吐,腹泻等症;若心肾阳虚,寒邪直中少阴,则可见恶寒蜷卧,手足厥冷,下利清谷,小便清长等症。

②、寒性凝滞

“凝滞”即凝结、阻滞不通。阴寒内盛,阳气受损,则经脉气血为之凝闭阻滞。

气血凝滞不通,不通则痛,故寒邪伤人多见疼痛症状。

《素问·痹论》:“痛着,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

③、寒性收引

“收引”即收缩牵引。寒邪侵袭人体,可使机体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

寒邪侵袭肌表,毛窍腠理闭塞,卫阳被郁不得宣泄,可见恶寒发热,无汗;寒客血脉,则气血凝滞,血脉挛缩,可见头身疼痛,脉紧。

《素问·举痛论》:“寒则气收”。

2、燥——燥虽为秋季的主气,但在冬季,雨雪偏少,天气仍显得特别干燥

燥邪为干涩之病邪,最易耗伤人体津液,造成阴津亏虚的症状,可见口干鼻燥,咽干口   渴,皮肤干涩,甚则皲裂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㈡冬季的情绪变化

冬季气候寒冷,阳光微弱,景物萧瑟,人们容易“触景伤情”,情绪低落。

白居易《冬夜闻虫》:虫声冬思苦于秋,不解愁人闻亦愁。我是老翁听不畏,少年莫听白君头。

此时若情绪调节不好,则易发展为抑郁症。并进一步诱发其他疾病的发生。

中医认为忧思抑郁,伤肝损脾,肝失疏泄,横逆犯胃,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阻滞,则发胃痛或胀满;胃气上逆,则发呕吐或呃逆;气机升降失常,可致泄泻或便秘。

 

㈢冬季饮食变化

气候寒冷,万物闭藏,人们更加注重进补,更多的摄入高热量,腻厚肥炙之品。

时令蔬菜、水果品种单一。

饮食不节,辛辣无度,过食肥甘厚腻,饮酒如浆,损伤脾胃,可出现胃脘疼痛胀满,或   呕吐泄泻等。


注:中健网独家专稿,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