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平,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运用浊毒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化及异型增生、真性无酸、胃癌前期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便秘、腹泻、口腔溃疡、失眠等疾病。
刘建平,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一科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 擅长运用浊毒理论与现代医学相结合的方法治疗反流性食道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中重度肠化及异型增生、真性无酸、胃癌前期病变、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性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结肠易激综合征、急慢性胰腺炎、消化道肿瘤、慢性胆囊炎、胆结石、便秘、腹泻、口腔溃疡、失眠等疾病。
㈣冬季对人体的影响
《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也就是说冬季阳气收藏,气血容易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少汗多尿等。
二、中医之脾胃
“脾与胃以膜相连耳,而能为之行其津液”。
——《素问· 太阴阳明论》
“大肠、小肠,皆属于胃,是足阳明也”。
——《灵枢·本输篇》
脾胃由脾脏和胃腑组成,藏象学说中的重要脏器,是肝、心、肺、肾生理活动的中心。
其不等同于西医学中的消化系统,也不同于西医器官中的胃、脾及胰腺,但脾胃所反映出的生理功能、病理表现和临床病证,又与消化系统及其所属的器官有密切的联系,并有很多相似之处。
中医之脾胃可以概括为包括脾胃在内的相当于西医除肝、胆外整个消化系统器官功能的总和。
脾胃的重要性:
1、土生万物, 以助养五脏
《素问· 太阴阳明论篇》指出:“脾者土也, 治中央, 常以四时长四脏, 各十八日寄治, 不得独主于时也。”也就是说, 脾属土,土生养万物, 位居中央, 为其他四脏之长, 所以脾不单独主一时, 而是寄旺于各季的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节气前的十八天。强调了脾一年四季皆旺, 脾旺万物皆旺, 具有滋养生长其他脏腑的作用, 即“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 , 只要中央脾土功能正常, 其他四脏就会得到脾胃运化的精微物质滋养灌溉。
2、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源, 生养五脏。
《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六腑之气味, 皆出于胃”。
《素问· 五脏别论》“胃者, 水谷之海, 六腑之大源也。五味入口, 藏于胃, 以养五脏气。”
以上说明五脏之功能活动, 以及所藏精气血津液髓等, 皆有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作为物质基础,胃气是五脏精微物质的来源和根本, 即可补充五脏精气, 又能充养滋养荣养脏腑。
3、脾胃主生养气血。
《灵枢· 决气篇》:“中焦受气取汁, 变化而赤 是谓血”, 《难经· 四十二难》曰脾:“主裹血, 温五脏”, 说明脾胃有直接将水谷精微转化为血气的作用, 同时具有约束血液的功能。
《灵枢· 玉版》:“人之所受气者, 谷也。谷之所注者, 胃也。胃者, 水谷气血之海也”, 指出人通过水谷源源不断的摄入, 吸收营养, 气血才得以持续长久化生, 所以称胃为“气血之海”。
4、滋养五官九窍等孔窍。
五官、九窍为五脏所主, 同时也需要水谷精气灌溉滋养和津液的濡润, 《素问 · 阴阳应象大论》云:“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肝,六经为川, 肠胃为海, 九窍为水注之气。九窍者, 五脏主之。五脏皆得胃气, 乃能通利。” 说明九窍为五脏所主, 需要津液的上注、下固和充养乃得耳聪目明, 鼻息通利, 食馨齿固, 二便规律, 而五脏之气必须靠胃气化生的精微不 断补充。
《素问·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 九窍不利, 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 俱为之病。”李东垣言:“脾胃虚则九窍不通。”所以, 遇见五官九窍之病,不仅注意所主脏腑的功能失调, 而且要想到脾胃病变, 可能是脾胃气虚, 精微不能上承, 也可能是脾胃之气壅滞, 九窍闭塞。
5、滋润四肢肌肉、十二经脉等。
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明确指出:“胃虚则五脏、六腑、十二经、十五络、四肢皆不得营运之气, 而百病生焉。” 脾胃可输送精微到十二经脉、十五络以及四肢肌肉, 具有生长肌肉的作用, 所以“脾主肌肉四肢”。
《素问· 痿论》:“阳明者, 五脏六腑之海, 主润宗筋,宗筋主束骨而利机关也”, 指出脾胃有约束关节, 滋养宗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