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快讯 药品器械 查看内容

降价方案触发强烈反应,药品降价风难起

2005-6-21 17:15| 发布者: 如梦| 查看: 394| 评论: 0|原作者: 尹智|来自: 东方早报

  “发改委正在做调研,药品降价方案可能要延迟一段时间出台,具体延迟多长目前还没有定论”,正在外地出差的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昨天在电话中告诉记者。

  “但不会无限期延迟。肯定的是,发改委原本计划在6月出台实施的药品降价方案7月也出不来了。”上海医药行业协会会长陈统辉昨日透露,发改委近日还将专门召开会议,重新讨论药品降价方案出台的具体日期和降价幅度。

  记者了解,近日有关百姓看病吃药的两条消息被披露后,各界反应非常强烈。一个是国家发改委称,6月将出台高达60%幅度的药品降价方案;而另一个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韩启德表示,卫生部已经基本决定,要取消医院15%的药品加价。

  与两个方案密切相关的是药厂和医院。据悉,方案一经提出,国内24家医药协会马上联名上书国务院,希望发改委重新考虑降价幅度,而韩启德透露的即将出台取消医院药品加价的政策,也同样引起医院的强烈反应。

  大降价方案触发医药业强烈反应

  据了解,发改委的降价方案早在4月底就开始向相关单位征求意见。按照发改委原来的安排,这个降价方案在5月底公布,6月正式实施。本次降价将涉及16种抗生素和6种新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降幅平均高达60%,其中个别品种的降幅将达到93%。如果该降价方案被通过,将是历次药品降价中幅度最高的一次。

  但“五一”过后,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中国医药商业协会、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中药协会4家全国性行业协会和20个省市的地方协会在天津商讨,决定集体上书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求将降价幅度控制在20%以内。

  他们认为,药品降价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看病贵的问题,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滞后,具体表现在财政补贴不到位、医疗机构以药补医、高折扣与高回扣为主的药品推销机制才是看病贵的根本原因;仅以“出厂价低”为依据制定降价方案,在现行体制下不尽合理。

  同时,医院药品价格要降低也引起了制药企业的高度紧张。

  “因为降低药品价格,通过流通链条最终传递到生产企业的可能性很大。”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根据最简单的药品流通链条,从药厂到批发企业到医院(或者药店),每一层流通环节中,均有一定的流通成本,同时每一个环节基本上都不会做赔本买卖。在医疗体制改革不能真正到位之前,作为链条最前端的生产企业,所有环节的压力最终可能很大一部分,包括连医院药品降价都要由生产企业来承担。

  中国医药商业协会统计显示,我国现有近4000家制药企业,大多靠仿制药品来压缩成本。连国内制药行业的龙头企业华北制药、新华制药等,2004年盈利均出现下滑。

  面对医药企业如此强烈的反应,发改委不得不再次对原方案进行修改。有消息称,6月2日在宜昌召开的物价会议上,国家发改委称将推迟出台此次的降价计划。有专家认为,其结果最终是,原来60%的幅度肯定要降低。

  发改委紧急调研

  为继续推进药品降价,据悉,国家发改委已经在全国启动了今年规模最大的一次药品价格摸底调查,以摸清药厂的实际生产情况和药品真实的出厂价,此次调查范围覆盖除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以外的国家医保目录所有药品。

  “华源下属制药企业应该也收到了此类通知。”华源集团负责媒体联络的陶国樑对记者说。“发改委对制药企业进行调研是经常的事情,复星下属药企此次也不例外。”上海复星医药集团副总经理陈启宇昨天向记者表示,此次的调研在降价方案酝酿出台期间,意义显然不一样。但是作为制药企业,当然希望药品降价幅度在企业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否则企业将难以持续发展。

  记者了解到,从6月7日开始,全国有关药品生产厂家和进口药品经销商或代理商已陆陆续续接到通知,要求报送药品实际含税出厂或口岸价格。而且,这次调查很紧急,时间规定得非常短,事先企业也没收到关于调研的任何信息。

  据知情人士介绍,列入此次调查范围的药品,是除麻醉药品和一类精神药品以外的《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2004年版)》(以下简称国家医保目录)所有药品,包括各药品所有剂型(不含未列入《医保目录》的OTC药品剂型)的常用规格,同一剂型原则上选1~2个规格。出厂时间为2004年和2005年1~4月份。这次调查药品出厂价格将对企业填报的有关情况组织抽查,对不报、拒报、瞒报、虚报等违法行为,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进行查处。

  争论

  “目前国内85%以上的药品都是医院销售,医生开方以后马上可以在医院里面卖药了,并且医院是以药养医的,去年国家有关部门调查10家北京三甲医院,发现医院药费的收入占总收入的41.7%,就是药费的收入一直是支撑医院发展的主要来源,不管你招不招标,你如果价格低了,医院不会再销售,他会换一种价格高的替代品销售。”中国医药商业协会副会长王锦霞表示,以药养医是导致医院开出高价药的关键。

  如何改变“以药养医”机制?王锦霞认为,实行医院分类管理,有助于解决医院高药价和药品回扣现象。按照2000年国务院文件,就是医院一定要分类,分成赢利性医院、非赢利性医院。赢利性医院有市场竞争,适者生存;非赢利性医院国家集中财力,把最基层百姓用药的问题交给这些医院,财政保证他们的支出,这样老百姓就能够得到真正的实惠,医生也能够得到正常合理的补偿,并且都是按照正常操作。

  中国医药企业管理协会副会长于明德认为,政府在取消医院15%的药品加价前,应该算一下账。一是医院管理要确保医院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过去医院从药品上获得的收入要用来更新医院的设备和维修房屋等,如果取消药品收入,这些钱从哪里来?二是政府要将医务人员的收入维持在何种水平上?因为只有一支稳定优质的队伍才能提供优质的服务。三是医院的科技发展和人才培养投入问题怎么解决?如果有缺口的话,怎么补偿医院?政府应该对这三方面进行详细的测算之后,才能进行政策调整。

  上海仁济医院院长范关荣告诉记者,医院的收入一般包括医疗收入、药品收入和行政拨款事业费三大部分。医院的支出则包括药品采购的支出、人力资本的支出、医疗用一次性耗材支出、水电暖气支出,人员的福利、再教育、培训等等。医院药品加价原本是国家对医院的一种补偿机制,一旦取消对医院药品加价,而新的补偿机制又不能及时跟上,医院的正常运转就可能大受影响,真正受害的仍是百姓的利益。因为医院很可能在提高诊疗费用的同时会更多出售价格高的药品,对低价药则少用或弃之不用。“药品降价乃是最终的方向,但补偿机制需要及时跟上,根据目前的实际情况,药品降价需要一段较长的过程。”范关荣说。

  质疑

  最近国务院政策研究室的一份报告也对政府管理药价的方式提出“全面质疑”。报告说,国家先后十几次降低药品价格,并把国家定价的药品从2001年以前的103种扩大到目前的1000多种,但仍未从根本上解决药品价格居高不下的问题。

  报告称,目前我国制药企业生产的药品有十几万种,加上药品具有可替代性,已经放开由市场调节的药品,占所有药品的90%以上,这些药品的价格高低,取决于企业意愿,政府管不了其虚高定价。

  另外,政府现行定价方法存在较大问题,政府定价部门对生产企业虚列成本、多计费用缺少有效的审查和监管手段,处于成本价格信息严重不对称的地位,经政府价格主管部门审定的价格或制定的最高限价,常常大大高于市场成交价,留下了过大的价格空间。

  同时,政府定价主要采取社会平均成本和“高进高出、低进低出”的政策,使每个流通环节都可以据此加价,刺激了医院和各个流通环节加价销售药品,采取顺加作价的定价原则拉长了流通链条。还有就是对进口药、合资药、国产新药的审批与药品合理定价脱节。进口药、合资药、国产新药的市场准入权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价格审批权在国家发改委价格司,药品审批与药品定价之间缺少沟通和协调,使不少药品定价存在很大盲目性。

  “发改委的降价如果能与卫生部的改革配套进行,效果可能会好得多。”有专家表示,彻底解决药价虚高问题,恐怕还要等若干时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