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内一位具有30多年医药商业从业经历的读者没有留下姓名,记者姑且叫他“老药”。“老药”对记者说,患者并不具备药品消费的专业知识,患病后由医生诊断决定用什么药治疗。而用于一种病的药可有很多同类药品,如广普抗菌药就有西林类、大环内酯类、喹诺酮类、头孢类等,每一类又有几十种不等的常用品种,每一种都有十几家、几十家甚至上百家药厂生产。药品的销售量除由该药品所治疗疾病的范围和病患范围的影响外,主要由药品广告和医生用药习惯来左右,这就对药品消费产生了人为的影响和垄断。所以,受多方利益的影响,某种药品降价后,就会很快从医院和药房中“消失”,同类药品的其他高价药品便重新占领这个市场,老百姓依然要为吃药付出很高的代价。 按国际通例,一个上市药品主要有3个名称—————化学名、通用名和商品名。在国外,药品商品名是指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己研究发明的医疗产品。而目前国内药品商品名呈泛滥的趋势,与国外不同的是我国商品名药品90%多是仿制药品,如果不适当进行节制,势必形成一个药品被国家药监局批准多少家企业生产,就会相应地产生多少个商品名的情况。这样不仅给降价药品“消失”提供了可行空间,也给药店供应和百姓购药带来困难。 作为医药流通终端药店负责人的“老药”,对此也颇感困惑。“老药”说,接待持方而来购药的病患者时,处方书写的很多商品名药品,药店都不知道是哪一类药、治疗什么病,因为几乎所有的所谓商品名新药生产厂家都是从医疗单位促销开始,药店才开始被动经销。 “老药”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药店的形象,由于不知道是哪一类药,药店服务人员也就无从谈起给购药者当参谋,帮助顾客选购同类治疗作用的系列性、连带性药品。 从今年6月1日开始,国家药监局将不再审批新的药品商品名。“这也说明了,药品商品名的泛滥已经引起主管部门的重视了,但是,已经审批的几万个药品商品名,还在起着使药价虚高的作用,该怎样处理?”“老药”认为,这也是一个应该关注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