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快讯 药品器械 查看内容

从3亿到1.5亿 海王生物再融资“大蚀本”

2006-6-29 08:09| 发布者: 舒云| 查看: 88| 评论: 0|原作者: 白玉|来自: 《中国医药报》

  面对2005年度巨亏5.8亿元,海王生物经营危机感日益强烈。于是,一个暂时舒缓经营压力的“瘦身”计划,在海王生物与控股股东海王集团之间展开了。

  6月10日,海王生物发布于关于转让亚洲资源股份的关联交易公告称,拟将全资孙公司陆星公司持有的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的亚洲资源12,938.08万股,以总价款12,050.66万元转让给控股股东海王集团旗下的深圳市海王健康连锁药店有限公司(简称深圳海王健康)和海王健康连锁药店(香港)有限公司(简称香港海王健康)。

  尽管此次转让股权的关联交易事宜,可以消除亚洲资源因业绩不佳对海王生物经营造成的直接拖累,但由此产生的结果是:在一系列的交易之后,海王生物从2001年1月增发新股6,900万股募资项目之一“投资收购北京巨能新技术产业公司(简称巨能公司)41%股权”,到2003年11月变换成持有亚洲资源股份,迄今其投资额已由3亿元最终缩水为1.5亿元,不但未能增值反而蚀损过半。

  海王生物这笔再融资投资“大蚀本”的始末如何呢?

  ■事由:失算的扩张并购

  相对于绝大多数医药上市公司来说,海王生物发展较为顺利:1998年12月,海王生物IPO1,910万股(每股发行价5.36元)顺利登陆股市;时隔两年,正值增发新股再融资形式升温,海王生物趁机推出再融资计划,即申请增发新股6,900万股获得批准,并以每股21元的价格实现再融资额超过14亿元。

  据此次增发新股招股说明书,海王生物主营扩张及多元化发展规划可谓雄心勃勃,除了收购控股股东海王集团旗下的医药资产、参股南方证券等多项投资外,还投资3亿元收购巨能公司41%股权。可是,事与愿违,海王生物却品尝到了欲速则不达的苦果。

  当时,巨能公司主打产品巨能钙红极一时,其“××位医学博士经×年研制的补钙制剂”广告概念,不仅吸引消费者的眼球,而且赢得了海王生物高层的心。

  然而,海王生物如愿取得41%股权并控股巨能公司后发现,巨能钙强大宣传攻势背后的销售及盈利情况远没有预料中那么好。而且,这种情形在海王生物入主后始终未见改观,以至令海王生物增发新股时公开宣称的“业绩将大幅增长”落了空:2001年净利润仅为7,982万元,不足预测业绩的五成。

  自身主营业绩下滑,巨能公司实际业绩又差过预期,于是,海王生物萌发了从巨能公司退出之意,以期重新布局,并缓解资金紧张等内外部压力。

  ■发展:艰难的资本赎回

  海王生物欲从巨能公司全身而退似乎显得十分艰难,并且最终的结果再一次出人意料。

  2003年11月,海王生物对外发布公告,拟以3亿元价格将所持巨能公司41%股份原价转让给前持有人北京巨能实业公司(简称巨能实业)。然而,这一白纸黑字的股权转让协议,在执行过程中不仅时间上大大延后,而且内容上也超过了投资者的想像。

  按照有关方面提供的资料,截至2004年11月,即股权转让协议书签署一年之后,巨能实业累计共支付海王生物股款2,900万元,余下2.71亿元“不见下文”。

  就在投资者冷眼旁观事态如何发展之时,海王生物同年12月再次公告称,为彻底了结巨能实业对海王生物股款拖欠问题,海王生物经与巨能实业磋商,同意巨能实业使用有价证券,即与巨能实业有关联关系、注册于百慕大、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的亚洲资源实际总股本14.15亿股中的12,940.08万股,按每股2港元的价格,转让给海王生物持有,用以抵偿巨能实业对海王生物股款之余额。

  应该说,在巨能实业资金紧绌的条件下,“以股抵债”是一个双赢的妥协方案。问题是,亚洲资源是主营大输液制剂的公司,经营规模不大、业绩欠佳、资本实力并不雄厚,且近两年经营滑坡趋势十分明显。因此,这次“以股抵债”式的资本赎回,成了海王生物新的经营“包袱”。

  ■结局:尴尬的关联交易

  显而易见,虽然6月10日,海王生物透过关联交易形式把一笔日益劣质化的资产转让有些难堪,但海王生物将持有的亚洲资源股份全部转让给海王集团旗下的深圳海王健康和香港海王健康持有,是唯一明智的选择。

  第一,缓和资金紧张与发展需求的矛盾。海王生物目前正值发展的关键阶段,一方面公司正致力于一大批新药的研发创新及其产业化:如虎杖苷注射液、亚流感疫苗、神经生长因子、促干细胞生成素等,以及进一步扩大以潍坊海王为代表

  的医药商业经营规模;另一方面由于公司摊子铺得过大,资金面状况转势太快,如2002年资产负债率为39.87%,而2005年9月资产负债率升至60.52%。此次将亚洲资源转让给海王集团,既可缓和资金紧张的局面,又可减轻负债率急升形成的压力。

  第二,甩掉业绩下挫的沉重负担。2005年是海王生物上市7年业绩最惨淡的一年,全年净亏逾5.8亿元。剔除生物制药盈利能力下降、医药商业毛利率低微,主要是为包括南方证券、亚洲资源等一批投资项目作大额度计提减值准备所致,其中,为南方证券计提投资减值准备余额5,403万元已载明,至于为亚洲资源计提多少则未予公开,估计也不是小数目。因为,据关联交易公告透露,此次交易以亚洲资源2006年第一季度股价最低价0.90港元为基准。这就是说,海王生物自接手亚洲资源股份后,因亚洲资源业绩不如预测以及港股波动,账面净值损失实际达1.5亿元。而转让亚洲资源可以帮助海王生物消除一个业绩下滑的因素。

  鉴于目前海王生物业绩回升仍面临重重阻力,不排除海王生物会有进一步的收缩战线的自救动作。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