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对于原料药生产厂家来说,可以说是一个丰收年。从全国来看,2005年化学原料药销售收入同比增长32.08%。国内的强力霉素原料药出口量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近两年特别是2005年出口量平均增长率超过了30%,外汇收入平均增长率超过了48%。 但进入2006年后,情况已经发生转变——2006 强力霉素,又名盐酸多西环素、长效土霉素等。其抗菌谱与四环素、土霉素基本相同,体内、外抗菌力均较四环素为强,主要用于治疗敏感的革兰阳性球菌和革兰阴性杆菌所致的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等,也用于治疗霍乱、斑疹伤寒、恙虫病、支原体肺炎等以及预防恶性疟疾和勾端螺旋体感染。据统计,我国盐酸强力霉素类产品的产量已位居全球第一。 国内产量占全球产量绝对份额 强力霉素全世界的年产量在5000吨左右,目前,国内的强力霉素年产量在4500吨左右,约占全球总产量的90%。 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的统计数据,国内强力霉素生产厂家经过GMP认证后,拥有GMP原料药生产许可证的已超过14个;另外,还有一些精细化工厂如上海海曲化工有限公司等也加入竞相角逐的行列,国内的产能、产量均不断扩大。目前,年销售量在年产300吨以上的,只有石家庄华曙、昆山东方、开封制药盒盐城苏海等4家,竞争环境相对平稳。 近年来,面对国内市场竞争的日趋白热化,许多企业为了摆脱在低端市场的恶性打拼,适应产品销售国际化的趋势,及时将眼光投向了广阔的国际高端市场。为此,启动了多项国际认证和国际注册工作。目前,已经通过欧洲COS认证的有6家,国内有3家,分别是上海国际制药有限公司、昆山化学制药厂和扬州制药厂;至今仍没有一家企业通过美国FDA认证。 2005:行情上涨 2005年,在国外强力霉素市场的拉动下,国内强力霉素原料药的产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总生产规模已达5000吨左右,其中超过一半的产品出口到海外。 据2004~2005年强力霉素出口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强力霉素原料药累计出口量为2100吨,与上年同比增长33.3%,累计出口金额为7560万美元,同比增长了48%,全年出口平均单价为36美元/公斤,同比增长了28.60%。2005年出口动态中的价格指数从年初的32美元/公斤逐渐增长到年底的38美元/公斤,始终处于高位小幅上涨的曲线出口行情。 2006:急转直下 然而,进入2006年以来,强力霉素价格一路走低,出口与内销均受到严重影响。 从数字上看,虽然出口呈现数量与价格同步提升的态势,但由于原料、能源不断上涨导致生产成本提高,利润已在缩水,这也是许多生产商面临的现实。从2006年1~6月的信息来看,强力霉素已经由2005年下半年的快速增长行情渐变为比较稳定而成熟的市场,在7~8月限产之前价格下调,在9月份之前价格上涨已经成为不变的规律。估计今年下半年强力霉素价格有望稳定在30美元/公斤附近。在按照千克报价采集中发现,最高报价大概在30美元/公斤,最低的在26.5美元/公斤。这主要与生产厂家与地区成本不一样有关系,实际成交价差别却是不大的。 在第56届原料药交易会上,受国内企业暑期检修、起始原料土霉素价格趋回升,以及美国FDA指出强力霉素在治疗牙周病方面又有新应用这些因素的影响,强力霉素价格止跌回升。但由于前期公司限产的因素,许多公司的强力霉素目前仍处于零库存状态,预计在9月份以后其价格将稳中有升,但是升值的空间不大。 第56届原料药交易会的结束对于医药企业也是一段新的开始。众多产品在这之后,无论是价格还是产品销售上都有所变化。时值总结上半年销售和制定下半年市场规划的时机,因此,强力霉素生产企业要生存、发展,就必须要相应作出宏观和微观的调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