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所说的止痛药,是针对于日常生活中比较常见的疼痛,如头痛、牙痛、关节痛、腰背疼痛等,另外还有运动损伤和月经痛。人们往往认为这些疼痛不是什么大病,常常不经医生诊治,而是自己到药店购买止痛药服用。自我诊治虽然可以得到症状的暂时缓解,但如果止痛药使用不合理,就会有延误不明疾病的可能,从而影响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为了能使患者正确选用止痛药,笔者现将止痛药的大致分类、适应证、使用注意事项等总结如下:
1、非甾体类止痛药 该类药物有解热止痛作用,其中一部分有抗炎、抗风湿作用。因其化学结构归属非甾体类,故称为非甾体类药物。该类药物常用的有阿司匹林、双氯芬酸、对乙酰氨基酚(扑热息痛)、吲哚美辛(消炎痛)、布洛芬(芬必得)、吡罗昔康(炎痛喜康)等。该类药物对头痛、牙痛、神经痛、关节痛、肌肉痛及月经痛等中等程度的钝痛治疗效果较好。因其还具有解热作用,对感冒发烧引起的全身酸痛效果很好。但其对外伤性剧痛及内脏平滑肌绞痛无效。
该类药物无成瘾性、无镇痛安眠作用,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而产生镇痛作用。该类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胃肠道反应,包括恶心、呕吐、上腹部不适或疼痛等,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可引起胃肠道溃疡、出血或穿孔。因此,该类药物禁用于活动性溃疡病或其他原因引起的消化道出血。 2、中枢止痛药
该类药品主要有曲马朵,为非阿片类中枢性镇痛药,因此无成瘾性。可用于中重度急慢性疼痛,如术后痛、创伤痛、癌性痛、心脏病突发性痛、关节痛、神经痛,以及分娩止痛。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眩晕、恶心、口干等,有成瘾报道,应避免长期应用。 3、阿片类止痛药
该类药品主要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镇痛作用强大,极易成瘾,因此仅用于手术疼痛和癌症晚期疼痛。该类药物属于麻醉药品,为特殊管理药品范围,只能在医院凭医生处方使用。常用的药物有哌替啶(度冷丁)、吗啡、芬太尼等。 4、解痉止痛药
解痉止痛药用于解除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疼痛——内脏绞痛,如胃肠痉挛引起的疼痛、肾绞痛、胆绞痛等。常用的药物有阿托品、山莨菪碱、颠茄片、普鲁本辛等。其中山莨菪碱对各种神经痛有较好的效果,如三叉神经痛、坐骨神经痛等。该类药物有抑制腺体分泌、改善微血管循环、轻度扩瞳等作用,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口干、面红、视近物模糊等,青光眼患者忌用。 5、胃溃疡疼痛止痛药
胃溃疡患者的胃部(左上腹部)疼痛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对溃疡面腐蚀所致。口服抗酸止痛药后,可在胃内中和过量的胃酸而发挥止痛作用。常用的药物有碳酸氢钠、三硅酸镁、氢氧化铝凝胶等。其中三硅酸镁、氢氧化铝凝胶除能中和胃酸外,还能在溃疡面上形成一层保护薄膜,减少胃酸和胃蛋白酶对溃疡面的腐蚀和消化作用。胃黏膜保护药常用的有枸橼酸铋钾、胶体果胶铋、胶体酒石酸铋等。这二类药物应在饭前服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
胃溃疡患者服用抗酸药和胃黏膜保护药只是临时缓解疼痛,要想治愈胃溃疡还需对症治疗,应用胃酸分泌抑制剂,如西米替丁、雷尼替丁、奥美拉唑等。此外,还可服用抗幽门螺杆菌药,如阿莫西林、甲基红霉素、甲硝唑或替硝唑等。
对于腹部疼痛的患者,则不要乱用止痛药,因为腹部脏器较多,病变部位不好确定。如果一发生腹痛便使用止痛药,很可能会掩盖疾病特有的症状,给医生诊断带来困难,容易耽误病情的诊治。如阑尾炎引起的腹痛,一般人很难正确诊断,如果乱用止痛药进行止痛,结果可能造成阑尾炎化脓、穿孔,错过手术的最佳时机,增加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另外,已婚育龄妇女出现腹部疼痛还有宫外孕的可能,如果错误地使用止痛药来治疗,一旦出现大出血,后果不堪设想。 附:解热镇痛药滥用情况
解热镇痛药中多数是非处方药,人们可以不经过医生处方而直接从药店买来应用,因此滥用现象比较普遍。
据统计,目前国内解热镇痛药中销售量最大的是解热镇痛片(即APC片,含非那西丁、阿司匹林和咖啡因)与去痛片(即索密痛片,主要含氨基比林和非那西丁)。这类药物如果滥用,必然会造成药源性疾病,有时还形成对药物的依赖性。长期服用含非那西丁的制剂,可引起肾乳头坏死、间质性肾炎等,甚至可能诱发肾盂癌和膀胱癌。非那西丁还易使血红蛋白形成高铁血红蛋白,使血液携氧能力下降,引起紫绀反应。此外,非那西丁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并对视网膜有一定毒性。长期服用非那西丁,还可造成对药物的依赖性。因此,我国宣布淘汰的127种药品中就有非那西丁片,但其复方制剂如APC片、去痛片并未被淘汰。
氨基比林和安乃近同属吡唑酮类药物,对造血系统有不良影响。氨基比林在少数过敏病人中可引起粒细胞缺乏症,有致命危险。氨基比林在胃酸条件下,与食物发生作用,可形成致癌性亚硝基化合物,特别是亚硝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