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昨日发出通知,对278种中成药内科用药的零售价格进行调整,平均降价幅度15%,最大降价幅度达到81%。按照2006年市场销售金额匡算,预计降价金额50亿左右。调整后的价格将于3月15日正式执行。 现象:药价越降越高 发改委称,这是其近年来出台的规模最大的一次中成药价格调整方案,主要是临床使用较多,份额较大的中成药内科用药,共涉及1000多个具体剂型规格品。除廉价药品价格维持不动以外,其他约70%的剂型规格品价格进行了下调。 国家发展改革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中成药的原料大多属于农副产品,市场波动性较大,近年来一些中药材价格上涨较多,为扶持和促进中药行业健康发展,根据各方面的建议,发改委在降低中成药价格时考虑了上述因素,在降价幅度上适当予以控制。同时,对少数质量和信誉好的企业,允许执行优质优价。 实际上,这是自1996年以来,国家对药品的第21次降价。此前的降价行为,一定程度却导致消费者买到的药品更加昂贵,药品价格虚高已经成为医疗改革中的一大难题。 原因:有关药品“换衣” 究其原因,主要是有关药品不断变换“外衣”。厂家往往对发改委下文进行降价的药品换个名称,以更高的价格重新上市销售,一些药品不降反涨,老百姓并没有真正得到实惠。此外,许多药厂对于降价幅度太大利润过低的药品干脆不再生产,药品“降价死”的现象非常严重。日前某药房做的一次“百姓缺药调查”发现,百姓想用却买不到的大多是政府降过价的药品或者价钱便宜、疗效明显的药品,其中登记表上70%的药品早已不生产了。 对策:严格注册审批 2月27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副局长吴浈在中国政府网接受在线采访时表示:食品药品监管局会从药品审批监督的角度加以支持,严格禁止以变换剂型、规格、包装等形式规避价格监管的行为。 “最近对药品招标、药品降价,社会上有一些反映。反映药品招标一招就死,药品降价一降就退市。我认为这种状况是不应该出现的,但是它就出现了。有些退市药品又通过药监部门的审批,改头换面又上市,上市以后价格更高了。所谓将药品改头换面有几种情形,一是改变药品商品名称,通用名称是不能变的,只能增加一个商品名。二是改变剂型。三是改变规格包装。原来5毫克,现在改成10毫克等等。这几种情形都属于药品注册申请事项。我们对这些事项的审批是认真的、严格的。我们对随意改变剂型、改规格的一些申请是要严格审评和严格审批的,2006年对不符合规定,根本没有科学依据的改剂型、改规格的加大退审力度。”吴浈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