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年初,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第四次全国廉政会议,部署2006年政府系统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治理商业贿赂”成为重点之一,中国正式向商业贿赂宣战。 随后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反商业贿赂之风,而医疗系统的反商业贿赂首当其冲。3月份以来,国内反商业贿赂浪潮不断,各地相继传出有医疗机构人士因收取回扣等原因被拘的消息。风暴来临,依靠向医生给回扣牟取收入的医药代表首先感到了“寒流”。 近来,不少医药公司的销售人员都在进行培训,时间似乎突然冒了很多出来。“先是全国刮起反商业贿赂之风,接着齐齐哈尔假药事件,大家都感到网越收越紧,风险大不如收兵回来培训先。” 来势凶猛的反商业贿赂风刮起。而近期的“假药门”事件则“雪上加霜”,不少医药代表感受到“弱肉强食”的竞争升级。在风暴中他们有的照旧生意红火,有的则小心寻找退出,有的则选择一如既往的沉默…… 阳光何时能撒遍?职业困境、潜规则泛滥、未来出路等在他们心中激起涟漪或者风暴。 小医药代表开始愁生计 “大鸡不吃小米并不表示它不吃米”! 对于此次的来势凶猛的反商业贿赂,某医药销售业内人士引用了业内的一个“流行语”。他告诉记者,对于已经建立起了销售网络和人际网络的医药代表而言,次的“风暴”影响并不很大,但是小的或者刚刚入行的医药代表却感到了寒冬气息,“因为医生也是不熟不做”。 某×姓女士告诉记者,大多数医药代表都是分销售量和利润两个部分提成,而利润压得很低,“医院都不会立即结账的,如果医药代表自己资金雄厚还可以顶一下,如果资金不雄厚根本压不起,只能代理小品种,再算上银行的利息根本就没有提成了。” 她对记者列举了一个实例。“我做一个品种做了半年,但是最终却只赚了100多元”。该女士对记者算了一笔账:自己代理的药物在医院的售价是每盒9.9元,与拿货价差价不到2元,中间的利润大部分要给医生和医院负责“开单”的人(具体统计该药物卖出数量),进入医院前又必须先交2000元的开发费,逢年过节需要给医生打点一下,剩下的利润平均每盒也就几毛钱,“医生还嫌这个药的价格太低,都不太愿意开。算下来,去掉最初进入医院的开发费用,半年来,我自己能剩下的也就是100多元。” “伪医药代表”耍赖与损失博弈 如果要谈医药代表,这类“伪医药代表”就不能不提。“靠着与医院各色人等的关系,虽没有医药代表头衔但日子很滋润。” 据了解,在广州,做药的人主要分成三种类型:一是通过医药代表将药直接进入临床(即医生直接开药,是一般的医药代表主要干的工作);二是对人承诺将药进某某医院收取“好处费”(“伪医药代表”的工作);三是既承诺将药进入医院又保证能将药进入临床(通常是有实力的大医药代表做的工作)。 对于这类所谓的“伪医药代表”,业内人士颇为羡慕。“之前的日子过得赛神仙,平时就是打点这些关系,关键时刻打打电话药就进去了。”但近来坊间流传的说法“中央工作组已经进驻广州了”、“某某医药药剂科主任被抓走了”……让他们也开始担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