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本月15日起,包括部分抗生素在内的260种西药最高零售价将进行调整,其中7成药品价格下调。 260种西药零售价调整 据悉,此次药品价格调整包括部分抗生素,涉及消化系统药物、呼吸系统药物、抗寄生虫病、解热镇痛及非甾体抗炎药(水杨酸类的阿司匹林等)、镇痛药、麻醉用药物、调节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药物、专科用药以及解毒药和诊断用药等十个系统的药物,共260个品种、1200多个剂型规格。 将要调整的药品最高零售价中,七成品种价格下调,平均降价幅度19%,最大降幅62%,降价金额约50亿元。还有约三成廉价药品维持原价,另外18种市场供应紧缺或断货药品,适当提高了价格。此外,这些品种中,我省又补充了687个剂型规格。 省物价局工农产品处一位负责人称,医院招标采购药品的实际零售价格,仍按照“就低不就高”的原则执行,即零售价格高于本次调整价格的,按本次价格执行;低于本次调整价格的,仍按中标药品临时零售价格执行。 两年调价7次患者“没感觉” 包括这次调价在内,从2006年至今,经过两年时间的7次调价,所有列入中央政府定价目录的药品价格已经调整了一遍,降价总额超过200亿元。 “260种西药又要降价了!”当记者把这一消息随机告诉正在医院看病的患者后,得到的答案全都是——“没感觉。” “在药店买药也感觉不便宜了。”24岁的金小姐深有感触。很多便宜的药品在药店找不到了。而药店推销员推荐的药品都是不知名而且贵出好多倍的药,以清热解毒和过敏类这些常用药物最为突出。 去年降价药品出现“反弹” 去年及上月国家发改委就规定了99种抗微生物药品和188种中成药降价。昨日,记者回访了部分药品,发现有些药品到如今还没降价。不少市民反映,降价药品实在太难辨认。 本该最高卖5元的头孢拉定胶囊,现在还有不少药店卖10元以上;原本最高卖8元的诺氟沙星胶囊,现在也有不少药店卖到9元以上…… 昨日,记者在街道口泽源堂药店看到,抗生素类药品没有低于8元的。前段时间,记者发现,欧意生产的头孢拉定明明只卖5.5元,可是这批货已经很难看到了。 记者观察 降价落到实处咋这难 四五次药品降价,患者为何感觉不到实惠?业内人士道出其中原由: 第一,药品“转手”环节太多。大家都清楚,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上,至少要经过药品经销商、医院、药房或者药店几个环节,如果是药品直供还好,如果是通过招标等环节,加成的环节就太多了,根本不是一个环节能够控制的。 第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虽然说国家是下了大力气降价,但是面对6500多家药厂要生存,下面还是有对策的,医院、药厂、药店都纷纷使出了自己的招数来应对。常常表面落实,实际上不会让实惠落到患者身上。 比如,医院可以变相加高消费价格。据知情人士透露,本来一盒药品医院可以赚3元钱,但是降价之后医院只能赚1元钱了,医生也许在开处方的时候就会将该药开成两盒,这样医院虽然也少赚了钱,但是患者的负担却加重了,如此一来就没感觉看病便宜了。 武汉市目前有2000多家药店,竞争异常激烈,记者采访发现,不少药店“更新换代”速度很快。一名药品经销商曾透露,一两块钱的药品药店不赚钱,只有进同样的、包装好看的药品,由药店推销员游说,主要是说疗效好,可是价格就翻了5—10倍。 还有些药厂威胁医院,“降价了就不生产了,看你用什么”成了近年来药品降价厂家使出的“杀手锏”。 第三,有些医疗机构宁愿违规。据了解,医院私下“二次招标”现象存在,有些药品药厂不生产了,患者等着用,要求医院购进,医院不得不二次购进,药价不会变。还有的药房根据医生的喜好进药,这也造成了药品价格降不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