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藏药热”等民族药的兴起,藏药、蒙药、维吾尔药、苗药等一大批民族成药,从不登大雅之堂的土方土药逐步进入国家药典、步入全国医药市场,具有神秘色彩的民族医药宝库正在向世界打开。但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产业化开发还存在许多困难,发展之路任重道远。 药源问题困扰民族医药产业化生产。专家指出,目前摆在民族医药面前的首要问题是药源问题,民族药学的共同特点在于广泛采用珍稀动植物入药,比如藏红花、羚羊角、虎骨、麝香。随着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民族药学应及时应对,否则将面临“无材可取”的窘境。 虚假产品围困民族医药。受暴利驱动,近年来市场上出现了假冒藏药、蒙药、维药、苗药的新动向。由于假冒民族医药挤占了市场空间,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民族医药生产企业销售渠道不畅、产品市场不断萎缩,目前普遍深陷开工不足的困境。而企业多因财力所限无力打假,处于被假药围困的局面。 标准化成果少、研究滞后。以蒙医药为例,由于蒙医药还没有进行过现代医学的系统研究,质量标准较低,每味药材的基础研究资料较少,尚未完全形成统一的、被国家权威机构所认可的标准规范,导致蒙医药开发力度不够,市场化程度不高,普及范围较为有限,蒙药产业化难以起步,难以走向全国和世界医药市场。 市场营销薄弱成为民族医药发展“瓶颈”。目前,维药发展的最大“瓶颈”在于市场营销薄弱,维药企业缺乏科学的营销手段,几乎没有专业营销人员,广告宣传产品推介力度不够。同样营销不力的还有蒙药。因此,在各类药品品牌林立、市场竞争激烈的今天,民族医药尚未掀起自己的“盖头”来,还头戴面纱、隐藏闺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