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昼夜温差较大,一些市民因不注意添减衣服导致头疼脑热、发烧感冒,不少人因为工作忙没时间看医生,就选择在药店购买一些感冒药。 然而,不少市民在面对名目繁多的各种药品时却犯了难。如何区分药品与非药品?近日不少市民拨打党报热线,咨询相关事宜。 记者走访市内几家药店时看到,在零售货架上摆放着不少批准文号是“食字”号、“健字”号、“消字”号的“药品”。据介绍,这类“药品”其实均系非药品。打开这些非药品的说明书,上面大都写着无所不包的“适用范围”,其实,它们并无预防、诊断、治疗的功能。 记者了解到,在市场上,有一些非药品通过“变脸”,伪装成药品迷惑消费者。因此,记者提醒市民:不要被这类“非药品”迷惑,其实,区别药品与非药品的方法很简单,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只要看一下批准文号,如果确认是“国药准字”就可放心购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