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药:公司是国内首家医药流通类上市公司,在全国医药行业中位居前列,近年来,公司先后被评为"江苏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国家级电子商务试点企业","南京市高校研究生产学研实践基地",并被江苏省列为全省医药行业唯一重点扶持的年销售规模达50亿元以上的国家队企业。近年来公司以资本为纽带,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手段,逐步构建跨地区的区域现代药品物流体系,追求规模经济的效益,效率最大化,获得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GSP认证证书,主营药品、医疗器械、化学试剂和玻璃仪器四大类,业务范围覆盖全国,与国内外数十家著名跨国制药集团有着密切的贸易来往,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采购供应中心。公司拥有近二十家达到国家GSP规范要求的全资或控股医药公司,下属医药零售连锁药店约500家,覆盖人口近3亿的市场销售网络和现代药品物流体系,终端客户覆盖率超过35%,在华东地区药品采购供应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今年11月公司公告称拟非公开发行募资约65000万元,募集资金主要用于新药研发基期物流中心项目,该项目总邮资23320万元,建设期1.5年,达产预计可实现税后利润2227万元;苏北物流中心项目,总邮资8000万元,建设期2年,达产预计可实现税后利润842万元;零售整合项目,总投资13976万元,将对公司下属华东地区七大医药连锁企业管理的209家直营店进行门店改造和信息化建设,达产后预计可实现年新增利润2201万元。定向增发有望使公司更好的进行整合,迎来新的发展。 公司是一家较为纯粹的医药商业公司南京医药公司是一家较为纯粹的医药商业公司,医药流通占据主营收入的95%以上,贡献超过85%的主营利润。且业态全面,包括纯销、批发、零售、药房托管等。其中以纯销占比最大,其次是批发,约30亿左右规模,药房托管和零售各约4-5亿规模,工业规模较小,约2-3亿。 未来发展方向之一:谨慎型规模扩张公司仍会寻找合适时机进行兼并收购,扩大销售规模,之所以称之为谨慎型,我们是这样认为的,其一,公司现在无法享有2000-2001年各地改制之机遇,且近年来房产价格持续走高,收购成本大大增加;其二,医药商业行业中优质资产数量有限,且公司位于市场竞争较为激励的华东市场;其三,垮区域收购存在一定整合难度,关于医药商业行业的资产整合问题,我们借鉴商业零售行业的情况进行对比发现,即便是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商业零售行业,跨区域收购整合难度仍然较大,更何况计划经济色彩明显高于商业零售行业的医药行业,因此医药商业行业跨区域收购整合的难度更大,当然,不排除政策层面支持导致的跨区域整合,但至少在南京医药层面,还未见明显迹象。因此我们认为,南京医药未来的收购兼并更多是在原有销售网络基础上进行补充。 未来发展方向之二:OEM生产全面提高毛利率水平公司计划利用自身业态全面的优势进行OEM生产,这是当前医药商业企业寻找的新利润增长点之一。公司已根据自身对终端的掌控能力筛选300个品种,寻找中型医药制造企业进行代工,然后通过零售药房、纯销、托管医院药房、现销快批等渠道进行销售,全面提升毛利率水平。但这项业务正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有三千万左右的销售规模,公司计划在2008-2009年使得OEM占销售收入的5-10%,最终达到占销售收入20%的水平。 公司研究4请阅读最后一页评级说明和重要声明六、未来发展方向之三:药房托管此项业务模式成为了促使公司股票2006年至今大幅上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市场对公司原本作为一家医药商业企业的正常分析。药房托管作为一种新的业务模式,原意在于将医院的药房外包给医药商业公司,进行集中采购、集中结算、集中配送,减少中间环节,降低药价,提高门诊量,在保证医院收入的前提下还利于民,实现医院、医药商业公司、患者的三赢。从目前的进展来看,部分试点医院门诊量确实上升,扣除自然增长约达到10-15%的增长水平,但显然并不明显。在医疗卫生体制并未发生根本性改革的前提下,国家投入仍然较低,药房托管虽然可以增强医药商业企业对上游制造业的议价能力,压缩出部分利润空间,还利于医院,但并未有效提升医院和医生的积极性,未改变医院以药养医的盈利模式,因此从当前看来,也是治标不治本的手段之一。当然,作为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一项有意义的尝试,该模式仍然值得称道。从当前来看,药房托管只是锦上添花的因素之一,在对南京医药进行投资价值分析时,仍然需要将主要的注意力放在分析公司经营质量改善和盈利能力提升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