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外国制药公司垄断,乙肝患者的主要用药拉米夫定不仅价格高,而且经常断货,他们迫切期待实现药品的国产化 “倒霉,郁闷,无奈,窝囊,可恶,憋屈??”武程颐一口气说出这几个词,满脸愤懑。 咒骂自己,几乎成为他两年来每天的必修之课,“我是个病人,一个神经病,每天崩溃一次。 ” 事实上,他是个“乙人”(这是许多乙肝病毒携带者对自己的称呼),中国1.2亿“乙人”中的一个。 “过不了正常人的生活。”武程颐甚至期望某天清晨醒来时,自己真的成为精神病人,“至少那样自己不觉得痛苦,哪怕关在铁栅栏屋子里。” 不幸的是,武程颐精神很正常。 每天,他需要一粒“拉米夫定”,那是一种又名“贺普丁”的药丸。 “毫不夸张地说,这就是救命的药,必须长期服用。”武程颐说。 然而,药丸带来了很多烦恼。 “进口的药,价钱贵,还时常断货。”去年年底,全国大部分地区药丸“断炊”,被一些人痛斥为“不该发生的公共卫生事件”。 “药丸不能国产化,这是问题的关键。”民间乙肝防治领域的NGO组织北京益仁平中心负责人陆军对《新世纪周刊》说。 越来越多的民间人士呼吁,中国政府应该尽快发布针对拉米夫定的强制许可,促其国产化。“无论WTO的相关法则,还是国内的相关法律,都是说得通的。” 昂贵的药丸 晚上8点。 汽车行驶在三环上,这是北京最繁忙的环型公路,道路两边,楼宇林立,霓虹闪烁。 武程颐并不在意这些,他瞥了眼车厢里的电子钟,“到点儿了,吃药。” 原本生活毫无规律的他,现在却如同接受了最严格的军事训练的战士。每天,他的工作和生活被嵌入一套缜密的时间表里。 吃药,更是一项“雷打不动”的环节。药丸镶嵌在一片薄薄的银白色的塑料板上,14粒,一盒200元。“每天一粒,一盒可以吃两周。”武程颐并非精打细算之人,但每月400多元的固定药费,总让他不免唏嘘,“在我老家,这400元可是父母一个月的伙食费了。” 武程颐开了家电器维修铺子,每月几千元进账,“400元的药费,还应付得过去。” 对于韦鸣而言,每个月400元药费的支出,实在有些困难。他是在读的大学生,来自江苏北部的一个小城市,家境贫寒。 带着大学录取通知书走出家门的那一刻,他暗下决心,“要独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