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治标更需治本 对于没有细菌感染证据,而患者一定坚持要开抗菌药的情况,只有25%的医生坚持不开药,给患者做耐心细致的讲解;56%的医生在讲解不通后,会开给患者;14%的医生只要患者开口要就开出处方。 北京医院呼吸科主任孙铁英就是那25%能够坚持不给无感染指征的患者开药,并且做耐心细致讲解的医生中的一位,但是,孙铁英也承认这主要取决于她专家的身份,患者对她说的话自然比较信服,而她科里年轻一些的医生就没有她这样的威信。有的患者根本就不听医生的解释,就算在这个医生那里开不出药来,也会换一个医生再把抗菌药开出来。实际上,这种只有在中国才有的怪现象也说明了医患之间畸形的关系以及其背后更深层的制度因素。 很多医生表示,是医生的用药习惯导致了我国患者滥用抗菌药的现象,而现在彼此缺乏信任的医患关系又让这种滥用现象愈发普遍,医生一般去迎合患者使用抗菌药,而不是解释为什么要减少抗菌药的使用。肖永红介绍说,在抗菌药管理比较严格的国家,医疗保险机构会出台相应的抗菌药应用指南,医生必须严格按照指南上的要求进行诊疗。由于我国医疗保险系统的不完善,有关部门出台的措施大多只能起到指导作用,缺乏行之有效的监督管理,再加上市场上大量仿制药的存在,不恰当的药品推销及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促使医生开出不合理的抗菌药处方。 肖永红认为,必须减少市场上因抗菌药过多过滥而导致的无序竞争。与此同时,要从根本上解决医疗体制问题,加大对医院的投入,切断处方与医生收入的联系。 专家解读:有为才能有位 79%的医务人员认为应加强临床应用抗菌药的指导和监督。 加强临床应用抗菌药的指导需要一个专门的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来完成。据悉,卫生部正在将医院感染管理评价指标纳入医疗质量评价体系,促使医院管理者重视医院感染的管理。但是,要达到卫生部的要求并不容易,很多医院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感染管理科,很多时候是医务处和护理部在兼管,其发挥的作用也就可想而知。如何使医院感染科真正发挥应有的功效,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科主任徐潜的经验是:“位是干出来的,不是定出来的。” 从1982年进入中日友好医院感染科起,徐潜一直从事临床工作。2001年,医院成立感染管理科,徐潜开始着手制定全院的感染管理制度及实施细则,并进行耐药菌监测。 最初,制度制定了,培训也搞了,但徐潜发现,效果不如想像的好,有些科室和医生就是不照着制度和培训所讲的内容执行。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徐潜改变了思路,不是简单地以行政命令来强迫医生执行,而是有针对性地为医生提出治疗意见。有的外科医生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一用就是一个星期,并对徐潜的术后预防用药只需一天的要求不以为然,认为这是自己多少年的用药经验,认为只有预防用药一个星期才不会引起感染。徐潜就和大家讲循证医学的证据,将信将疑的外科医生发现,预防用药一天果然没有引起感染,因而改变了多年的用药习惯。还有一次,徐潜为一名腹泻患者会诊。为了控制他的腹泻症状,管床的医生换了多种抗菌药都无济于事。徐潜诊治后认为是抗菌药滥用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她没有让医生用更高级的抗菌药,而是要求医生停用一切抗菌药,很快,患者的病情就得到了控制。这次会诊让这个科的所有医生都对徐潜心服口服。 徐潜发现,改变感染管理科行政管理的定位,针对其他科室的具体问题进行现场解决,通过提供服务而达到最终的管理目的,不仅为临床医生解决了实际问题,也让临床科室更加自觉、自愿地进行抗菌药合理使用。之后,徐潜还设计将合理应用抗菌药与医生的奖金和晋升挂钩,并设立了合理使用抗菌药奖金, 如今,徐潜每个月要监测500份病例,她发现,经过几年的努力,中日友好医院细菌标本送检率达到50%,术中抗菌药正确使用率已经连续几个月达到100%。徐潜认为,这说明医院感染管理科的作用充分发挥起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