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药产业园的建设应该由国家统一规划审批,各地根据地区医药产业特点建设各类医药产业园区,争取各有所长,各具特色,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从而实现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的适当集中,发挥集聚效应。 继泰州医药城成立之后,2008年6月通化医药城也相继成立,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各地药谷、药都、药港、药城等各类医药产业园区已超过100个,如此众多的医药工业园,布局是否合理,能否实现赢利,存不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 医药产业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一个朝阳产业,世界制药产业每年以5%~7%的速度稳步增长,而我国制药工业更是以每年两倍于GDP的速度快速成长。 预计到2010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将突破一万亿元大关,成为世界第五大医药市场。 人口老龄化、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和新的医疗体制改革为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估计未来5~10年,我国医药产业将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正因为大家对医药行业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同,所以从2000年开始,全国范围内兴起了一股筹建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热潮。 一般说来,我国已建的医药产业园区大致可分成五类:第一类以孵化高新技术项目为主要目标,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其代表有上海的张江高科和北京的中关村生命科技园区;第二类以构建完整的生产制造产业链为主要目标,形成从原辅料、外包装,一直到制剂成品的生产供应链,代表有吉林通化医药城;第三类以实现医药产品的交易为主要目标,构建中药材、原料药或中间体的交易中心,代表有安徽的亳州中药材交易市场;第四类则依托所拥有的天然资源,发展特色医药产业,如云南医药产业园;第五类则为综合性的医药产业园区,集研发、制造、销售,甚至医疗服务为一体的医药产业园,代表有泰州医药城。 众所周知,我国医药产业存在数量多、规模小、集中度低、技术创新能力弱的特点。由于规模小、数量多、资源分散,单一企业根本无力承担巨额研发费用和巨大风险,只有企业具备了一定规模,有了充足的资金投入,新药创新能力才有可能获得较大提高。对于医药产业来说,快速扩大规模的途径主要有两种:收购兼并或者建立联盟,而建立医药产业园与后者类似。 建立医药产业园一方面可以打造一个为众多小型科技创新型医药企业服务的公共平台,从而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以较低的成本完成新药技术的创新和转化,另一方面也可以集中各类企业的优势,很快形成规模,发挥产业集群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