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硅谷的成功经验表明,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园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有效途径。我国的实践也表明,生物医药园区的建立和快速发展对提高产业聚集效应、完善产业发展环境、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上海、深圳、长春、浙江台州等地一批较早建设的医药园区,无论在产业、科研队伍和公共技术支撑能力等方面都已具有良好的基础。一些新建的生物医药园区,如湖南浏阳、湖北武汉葛店、吉林通化长白山、吉林长春、河北、四川成都等地也正在积极发展之中。 尽管如此,我国医药产业园的建设还是存在不少问题,具体如下: 第一,数量众多,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比较严重。生物医药园区过多且规模较小,这样必然使有限的生物资源、药材资源,以及人才、技术等资源被稀释,产业规模效益被分散和弱化,造成土地和资金的浪费等诸多问题。 第二,很多产业园区不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组织起来,当地政府是园区建设的最大推动力。成功的“药谷”、“药都”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综合促成的,而不是由政府部门一厢情愿搓合而成的,而国内不少医药园区徒有虚名,甚至有些还借此名义圈地,变相从事其他活动。 第三,园区管理方式比较落后。很多医药产业园区往往非常重视园区的硬件设施建设,而忽视了相关配套政策、服务管理、人才引进等软件建设,大笔的资金投入最终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 第四,国家缺乏对医药产业园的整体规划。目前,由于国家对生物医药产业的布局并未进行规范和宏观规划,为了争夺生物医药市场,全国各地一哄而起,竞相建立生物医药园区,相互之间缺乏明确的产业定位。 第五,求全、求大的思想非常普遍,盲目追求“大手笔”和“大制作”。有的地方一个医药产业园动辄数十平方公里,投资上百亿元,争创全国规模第一,生产、研发、销售、医疗整个医药产业链上下游通吃。这种盲目的追求大而全的做法,不仅没有竞争力,还浪费了大量资源。如果一个产业园能够在整个医药产业链的某一个环节做专做强,那么它取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许要远远大于那些“大而全”的医药产业园。 鉴于此,笔者建议,我国医药产业园的建设应该由国家统一规划审批,各地根据地区医药产业特点建设各类医药产业园区,争取各有所长,各具特色,能够形成良好的互补,从而实现各个地方的比较优势,促进资源的适当集中,发挥集聚效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