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跨国制药公司向中国加速研发转移进程,中国也被纳入了全球药品研发体系。业内人士指出,本土CRO企业也将通过为全球领先的跨国药企提供外包服务,积累新药研发经验,并为将来建立自身原创药物研发奠定基础。 根据医药领域专业调研公司IMS Health预期,中国医药市场未来将迎来快速增长期,至2012年,其规模将从2003年的84亿美元扩大到460亿美元。跨国制药公司自然也不会放弃新一轮的增长机会。 日前,阿斯利康与药明康德共同宣布,阿斯利康未来两年将投资1400万美元,携手药明康德进行有关化合物合成方面的项目合作。该项目也将成为未来3年,阿斯利康在中国进行1亿美元药物研发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 借鉴印度模式 来自IMS Health的数据显示,目前全球生物医药研发外包的市场总值约200亿美元,并以每年16%的速度增长,预计到2010年将达到360亿美元的规模。 事实上,跨国制药公司已经将研发服务外包的范围延伸至整个产业链,包括新药产品开发、临床前试验及临床试验、数据管理、新药申请等技术服务,新药研发的整个流程都在陆续向中国转移。 尽管全球服务外包浪潮的兴起,将为中国本土CRO企业带来更多机遇。但是,在业内人士看来,由于知识产权相关法规执行力度不够、人力资源依然存在瓶颈等因素,中国本土CRO企业依然面对着众多难题。 对此,黄秀美指出,中国在知识产权法规执行方面,应该更透明、更具执行力,这也是跨国制药公司在进行研发服务外包时最在意的问题。“整个行业面临的另一个共同挑战就是人才,在中国的企业,往往是培养出一批人才,很容易流失。”黄秀美说。 日前,在第二届中国生物产业大会上,国家发改委副主任王金祥也指出,中国生物医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依然薄弱。王金祥列举的一组数据显示,从知识产权看,2006年,在欧盟、美国生物技术专利中,美国占54.66%,日本占10.3%,韩国占1.4%,而我国生物技术领域获专利授权仅为41件,占0.52%。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印度的CRO企业也是在创新药专利保护不健全、产业环境不完备的过程中逐渐蜕变,在新药研发领域开始实现转型,越来越多的跨国药企选择与印度创新性企业结盟或合资的形式,以利用科研人才、成本时间效率、疾病群体以及政策优势。 “中国本土CRO可以借鉴印度发展的模式,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业自发研制创新药,这些都是印度CRO成长的积极要素。”杨青说,“实际上,辉瑞在全球范围内挑选合作对象进行研发服务外包时,并不是十分考虑地域因素限制,更多的还是看承接项目的公司管理及研发能力,是否符合我们的标准和需要。” 在葛兰素史克高级副总裁迈克·欧文(Mike Owen)看来,中国也正在成为跨国制药公司全球战略的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日前,迈克·欧文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中国的研发人员往往有独特的思维,这也是难得的优势。“我们中国研发部的主任对于把传统中草药成分进行发现和提纯很感兴趣,若能成功,则意味着很大的研发前景。”迈克·欧文说。 迈克·欧文进一步表示,中国政府对生物医药研发领域的政策支持,也将是这一产业蓬勃发展的优势所在。他说:“有时候,政府的态度对完成一个项目起决定性的作用,中国现在对新药的保护依然不足,一旦专利保护等法律制度建立起来,就会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