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价药店”靠什么赚钱 平价药房频频出现,对于热闹的医药连锁市场来说,曾无异于一枚“重磅炸弹”。据徐军介绍,平价药店每到一地就会有一批个体店被“挤掉、打垮”。 “平价药店在2003年确实火了一把,但是真正火的时间却并不是很长。”徐军说。 “那几年平价药店打进北京,是靠打压品牌药的利润来与直营店抗衡的。”徐军介绍说,“在北京开店,利润10几个点就很难生存,那么平价药房又靠什么生存呢?据我们所知,当时平价药店的普遍做法是把消费者熟悉的那些药打平价,试图用那些药品的低利润吸引来高流量。而其他的药,甚至是营业员主推的药都是高利润的。” “其实,平价药战争就是场价格战争,这样的战争谁也不是赢家。开始时,平价药店还有吸引力,可是当大家都在降价以后,效益自然就下降。而在低药价的压力下,医药生产企业也‘效益下降’,便纷纷‘改头换面’变相涨价,导致了平价药无货可供。”徐军说,零售药店的平价定位既成就了它们的快速发展,也成为它们发展的最大障碍,并将药品零售行业带入了竞相降价的恶性循环之中。 “能够在北京开上两家以上平价药店的企业几乎没有,平价药店必须谋求转型。”徐军说。 品牌药为何在药房和医院都“失宠” 在药店买药,一些消费者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自己知晓的品牌药经常不见踪影。而店员推荐的,往往是不知名厂家生产的同类药。 什么是品牌药?有着多年药品行销经验的徐军反问记者。据徐军介绍,他们曾经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就是让买药的老百姓写出自己心目中的品牌药。结果,大部分都是广告做得好的药品。“就算是我们让老百姓使劲想,能想出来的药加起来也不会超过50种。” “广告好是不是就是品质好呢?目前市场上并无定论,但是,品牌药不受宠却是不争的事实。”徐军告诉记者,品牌企业产品毛利润低,但话语权却大得很,折扣很少有优惠,又经常被药店用来打平价,所以一般都是药店里不赚钱的产品。”徐军告诉记者,目前整个医药行业的生产能力是过剩的,一个产品就有上百家厂家生产。而市场上的二、三万种药里面,常用药也不过三四千种。“药店可经营的品种是有限的,面对越来越严重的产品同质化现象,在零售行业费用率居高不下、人力成本逐年上升的局面下,零售终端向品牌药企业要利润也是正常的。” 一些品牌药甚至也难受医院青睐。“同仁堂一直是百姓心目中的品牌药,他们很长时间不做医院的工作,所以,像北京XX医院那样的大医院,都已经很久没有同仁堂的药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