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病吃药,每个人都免不了和药店打交道,可你是否知道,一盒普通的治疗白内障药品,出厂价2.7元,在药店竟能卖到96.7元,其中的差价,大部分都让中间人吃了回扣。在烟台从事药品销售的小王(化名)向记者细数了药店里的“猫腻”。 打广告的产品往往还没有上架 “代理商往往以很低的价格在厂家拿货,拿到手后,他们并不急于去药店推销,而是忙着打广告,通过虚假的宣传提高产品知名度。”经过广告攻势,一些消费者很容易被药品的“神奇”疗效迷惑,便去药店询问有没有货。这时代理商再去药店推销,就很容易了。他们会以较高的的价格将货卖给药店,或者通过各种形式设立“专柜”。药店赚小头,代理商拿大头,最终的销售价往往能达到出厂价的20倍。由于有了先期广告的铺垫,根本不用担心药品销量。 不仅药品采用这种营销方式,众多的保健品、食品甚至化妆品经过宣传预热后也摆在药店里销售。宣传上代理商无所不用其极,混淆药品、保健品、食品的区别,还通过各种夸张的描述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实际上这些产品疗效非常一般甚至根本不能治病”。 销售一段时间后,代理商便会撤掉该产品。再由厂家将同一产品更换包装、规格、商品名后,重新开始新一轮宣传攻势,重新进入市场,“新瓶装旧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