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发现,在柜台式的传统药店里,顾客购买药品时,店内推销员都会“热情”地忙着帮顾客“拿主意”;在开架式的药品超市,无论走到哪个货架,都有店员“热情”地追着顾客推荐药品。大多受推荐的药品不是价格过高,就是出自不知名的小厂。对此现象,业内人士透露,药店推销员之所以乐于推荐此类药品,是因为他们能够从中获取到更高的提成,这已经成为整个药店行业的经营潜规则。 药店牟暴利 推销小厂药 近日,记者走访了昆明市内多家药店发现,店员向购买药品的顾客推荐的往往都是一些不知名的高价药或名不见经传的小厂药。有的甚至转而推销保健食品。 在书林街的某药店,记者表示要买钙片,药店工作人员向记者推荐了放在货架最明显位置上的两个并不知名的品牌:其中一瓶钙片为68元/瓶,另一瓶钙片价格为158元/瓶。 当记者询问是否还有其他品牌时,销售员才慢吞吞地把记者带到其他品牌货架前。记者注意到,同样规格的某知名品牌钙片售价为26元/瓶,药店推销员自荐的钙片比知名品牌钙片价格贵了6倍多。 而当记者在西华园的某药店内表示想买咳嗽药时,店员在问清“有没有痰”后,马上拿出一盒标价18元的咽炎片和一盒标价21.8元的止咳药说:“你这是咽炎引起的咳嗽,这两种药一起吃肯定管用。”当记者表示想买一个熟悉的品牌标价为8元的止咳药时,店员马上表示这种药“效果不好”。 在虹山附近的一药房里,记者称需要购买感冒药时,店员在没问清具体症状的前提下,就直接拿出了一盒售价20余元的感冒胶囊。药品和药厂名字记者均从未听过。当记者要求购买本地知名药厂的某感冒药时,对方马上不见了开始时的热情,一句话也没说就拿出了药。 在采访中,通常当记者表示这些药品生产厂家没听过时,店员都会不约而同地驳斥记者:“大药厂的知名度还不是全靠广告做出来的,广告费加入药价,价格肯定贵。不做广告的药厂比较低调,但效果一样好。”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上述现象较为普遍,听顾客一说症状,推销员就立即导购、推荐。所推荐的产品“非贵即偏”,甚至还可能变成保健品。一些顾客虽对价格、药品品牌不满意,但在导购热情推荐后,一般也就接受了,尤其是年龄偏大的顾客。 记者在采访中,恰巧碰到市民李大妈在选购药品。她告诉记者,半月前她去药店买预防白内障的药,店员马上从柜台里拿出一盒产品,告诉李大妈这个药对白内障很管用。李大妈仔细翻看包装后发现其上没有任何药品标志,却赫然印着“国食健字”。在李大妈要求下,店员这才从药品柜台拿出价钱便宜很多的某知名品牌药厂生产的药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