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题: 定价“无标准”,涨价“无解”? 由于属于农产品,中药材种植受气候、地理等环境影响较大,讲究“道地”属性,产地往往非常集中。一种中药材,主要产地只在几个县的区域内,因此控制上游种植资源变得相对容易。老于介绍,在目前500多种常用中药中,很多可能只需几千万元资金就能控制住产业链,即便像甘草这种用量较大的中草药,几个亿的资本也足以“控局”。 而另一位行内药商则表示,中药材“买高不买低”,和楼市有类似规律。“150元一公斤不买,认为还能降降,降来降去,"降"到了170元一公斤。” “去年在三七疯涨时,国家出手了。”洪笃云说,当时有关管理部门找了几个囤货的大企业进行约谈,疯涨的三七价格才陡然被刹了车。“现在呢,这么多个品种都在涨,谁来出手?怎么出手?长久来说,还是要有政府指导价,中药材的价格不能毫无约束。”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肖培根明确表示,中药材价格难题就在于这个指导价如何定下来。“定价标准就需要有质量标准,但是中药目前就缺这个。”在洪笃云看来,这也是一直困扰中药材发展的命门所在。 “我们平常进货,往往依靠品相定价,因为中药材讲究配伍,每种中药材本身有几十个化学成分,往往是搭配产生疗效,这样很难给每种中药材一个明确的定价。比如虫草怎么定价的?看每公斤3000条还是每公斤4000条的大小来区别,但也不是行价,而是看买卖双方是否愿意承担。事实上从疗效上来说,两者差不多。” 洪笃云认为,在投资者看来,中药材的投资价值和依然方兴未艾的普洱茶相似,这种“无标准”正是获利的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