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消费弹性 这些现象体现出了商业逐利的最原始动机。药品本来是一种刚性需求的产品,掺杂了这些因素后,其消费变得更有弹性,这或许能解释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药品市场的“低迷现象”。金融危机爆发后,医药行业同样受到了冲击。虽然第2年的统计数据表明,医药市场依然保持了高增长,但不争的事实是,各药品经营企业,包括工业、流通、零售环节的相关人士都表示“当年的生意不好做”,很多零售药店同期营业额出现了30%以上的下滑。在当年金融危机的消费紧缩心理预期下,消费者可花可不花的钱,不花;可买可不买的东西,不买。消费者只要节约掉这些“被浪费”的药品支出,就足以让医药行业当年的生意不好做。 由此可见,药品浪费的治理已经刻不容缓。所幸的是,全社会及监管机构已经充分认识到过期药品的风险与危害,开始关注“后流通环节”的药品去向问题。各级政府每年都定期与企业联动,进行过期药品回收。以白云山为代表的大型医药工业企业逐渐开展了过期药品的回收机制。但这只是治标,政府还应当鼓励拆零销售,建立完善的拆零销售制度。在美国等发达国家,药店的药剂师可以根据处方对药品进行分拆销售,而在我国,只有在偏远地段、工业区等消费水平落后的地区,单体药店才会拆零销售,但因操作不规范,往往涉嫌违规。另一个治本的办法是,除了遏制大处方以外,在药品注册环节的规格审批应该严格把关,避免不必要的大规格、大包装药品诞生。 [思考] 让拆零有利可图 按照《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要求,药店拆零销售十分繁琐,拆零前要准备剪刀、镊子、消毒用品、手套等工具,对拆零工具进行消毒,要在拆零药袋上注明品名、规格、用法、用量、有效期等详细的内容,同时要做好拆零记录,登记消费者的个人信息;销售后还要将被拆零药品按剂型或用途以及储存要求分类陈列和储存,集中存放于拆零专柜,并保留原包装的标签,随时检查药品质量,重点管理,以防变质。因此,目前,多数药店对拆零销售并不积极,部分实施拆零销售的药店大多精简程序,涉嫌违规。新版GSP可以在药店的硬件配置方面有所要求,比如将设置拆零专柜作为大中型连锁药店的衡量指标之一,需要为拆零药品提供阴凉库存储条件等,让药店首先具备拆零条件。 同时,药店也可以有所行动,比如收取一定的拆零费用,按1天配方10元的标准收取拆零配方费,一次用药包装在一起,而不是像现在这样不同药品分别包装,按关联销售原则,拆零药品以维生素等营养补充剂(可提高疗效)和用量较少的主药为主,配合小包装药品出售。因为只是1天用量,可省却用法、用量、效期等药品说明书纸质标签,药师口头说明即可。对患者而言,既方便,又经济,药店也有利可图,实现双赢。做得好的话,拆零销售完全可以成为药店的特色服务项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