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劣币逐良币? ——完善药企综合评价体系,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 “大学录取分为‘一本、二本、三本’,大学和考生对此都没意见。我们的药品生产企业现在没有类似‘一本、二本、三本’的说法。当务之急是如何把药品生产企业的综合评价体系建立起来。市场上有需求、社会上有呼声,政府也非常想做这件事情。” 郑宏说。 在完善的药品生产企业评价体系建立之前,有些地方正在进行探索。广东省物价局副局长杨骁婷介绍了省级有定价权的药品如何实行差别定级,实现优质者优价。他们通过几个步骤实行“开门定价”:即网上申报、企业海选申诉、三家论证、社会公示、由来自各政府部门组成的评审委员会联合评审,还有物价局集体评审,最后再公示。在公示过程中,即使是行业竞争对手的举报,只要事实确凿,也要拿下。 从操作层面看,湖北省综合招投标中心主任蔡龙书建议,质量体系应该考虑切实实行新版GMP认证,看药品抽检通过率怎么样,是否通过了美国、欧盟动态认证工作,综合这些因素验证产品质量的好与坏。 而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国务院医改专家咨询委委员刘国恩看来,除非存在非市场因素,否则很难想象一个赔本买卖永远可以在公平市场中生存下去。在市场经济中,一直赔本的企业只有三个选择:要么出局,要么偷工减料、欺诈,要么就是背后有行政保护支撑。偷工减料和行政保护是威胁质量安全的最大问题之一。 刘国恩认为促进药品安全质量首先要靠市场调节,让经济收益和安全质量成为市场主体兴旺或消亡的根本。政府在药品统购统销中,千万不要变成包办。政府平台应该尽可能为买卖双方完善交换平台,提高信息化的程度、加速提高效率,这是政府参与招标采购的核心,而不是取代购销主体。 同时,在安全基准的把握上,包括标准的制定、准入条件的制定、安全机制等,政府对监管负有义不容辞的职责。这既是市场经济发挥作用不可或缺的条件,也是市场机制非常重要的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