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快讯 药品器械 查看内容

鱼精蛋白民间价高倍暴涨 多地缺货停心脏手术

2011-9-27 16:00| 发布者: 舒云| 查看: 57| 评论: 0|原作者: 李妍|来自: 中国经济周刊

摘要:     鱼精蛋白,是从鱼类新鲜成熟的精子中提取的一种碱性蛋白质的硫酸盐,是心脏外科手术中的必备药品,且不可替代,一旦缺货,心脏大血管手术都无法开展。


  全国只有一家厂商在生产

  李阿姨了解了鱼精蛋白的基本情况后,很意外,“这种药怎么会紧缺?”

  鱼精蛋白并非“高科技产品”。“它在临床上已经使用了50年,蛋白的提取工艺也并不难。”孙忠实说,“而且主要原料是海鱼,在我国从来不缺。”

  另外,鱼精蛋白的售价非常低廉,并非“高价药”。“鱼精蛋白注射液的价格为一盒5支装11.18元,平均每支才两元多。大概一位病患手术中会使用4~8只,最高花费不足20元。”孙忠实说。

  “既不难,又不贵,为什么还买不到呢?”李阿姨很困惑。

  “就是因为太便宜了,才紧缺。”孙忠实说,由于药价过低,利润空间太小,生产厂家就没有了积极性,所以干脆停产,导致药品供不应求。

  据国家药监局相关负责人透露,目前,国内只有三家企业拥有生产鱼精蛋白的生产批文,分别是上海医药集团旗下的上海第一生化药业有限公司(下称“上海第一生化”)、悦康药业集团旗下的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以及多多药业有限公司。其中,只有上海第一生化在持续生产。

  上海第一生化有136项产品,鱼精蛋白对于这家药企来说,实在是微不足道。

  该公司副总经理孙忠达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此前他们并不知道自己是全国唯一的鱼精蛋白生产商,这次“短缺危机”和“全国轰动”都是他们始料未及的。“去年,我们一共生产销售鱼精蛋白120万支,平均一个月向市场投放10万支。今年1—8月,我们只向市场投放了20万支,巨大的落差直接导致市场供应告急。”

  至于投放量减少的原因,据孙忠达介绍,多年来该公司一直向青岛一家供应商采购原料,但从去年下半年起,出于安全监管和降低成本的考虑,开始自己供应原料。另外,2010年版《中国药典》的颁布实施对药品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对原料的标准和生产工艺的要求也要相应提高,根据相关规定,经过3个月的考察期后该药才能批量生产,所以耽误了供应。不过,我们从未停止生产鱼精蛋白。”

  一场轰动全国的鱼精蛋白短缺危机,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登场。

  孙忠达坦言,仅考虑企业利润的话,生产鱼精蛋白“非常不值”。“我们每月的生产能力是1000万支,但鱼精蛋白一年的全国需求量也不过120万支,所以,在我们企业136项产品中,鱼精蛋白所占比例实在太小,而且市场还在缩小。”另外,鱼精蛋白属“限价产品”,盈利空间非常小。“如果企业只生产鱼精蛋白,肯定是要亏本的,所以要搭配别的效益好的药,才能收支平衡。”

  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负责人则向《中国经济周刊》表示,在2007年拿到鱼精蛋白的生产许可后,公司一直没有生产该药品,原因有三,“一是鱼精蛋白是医保目录药品,有最高限价,利润空间太小,甚至不够生产成本和流通成本。其二,鱼精蛋白的原材料是太平洋深海鱼,这种鱼的成熟期在四五月,受自然条件约束和波动的可能性非常大。三是鱼精蛋白的生产工艺比较复杂,是非终端灭菌的无菌产品,对生产过程技术要求很高,生产这种药非常不划算,几乎是没有利润或者入不敷出。”

  为缓解此次波及全国的“紧缺危机”,在国家药监局的要求下,北京凯悦制药有限公司已经启动生产,上海第一生化也开始加班加点提高生产量。

  “我们已经把库存药分批发往最紧缺地区,目前库存仅剩1万余支。”孙忠达介绍说,“本月13日,以新原料制成的第一批9万余支新产品已全部完工,进入到最后21天的产品检验周期,本月底、下月初就将全部投向市场。之后,我们就能恢复每个月8万到9万支的供应量,满足全国市场的需求。”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