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儿童医院寿副院长也常听到护士长向她抱怨,很多药品都这么浪费了,看着实在可惜。“但我们也没办法,只能丢掉。”寿副院长说。 就目前而言,儿童用药的浪费程度,较成人用药突出。记者也采访了多家医院,其中有儿童专科医院,也有综合性医院,都有类似的情况。那么有没有好的办法,既不损害患者利益,又能尽量减少浪费呢? 大多数医院表示,还没研究出切实有效的解决之道,基本都是以丢弃为主。而这种资源严重浪费的尴尬现状,最终还是由患者来买单。 不过,记者也了解到有例外的情况。一些医院,会想办法节省出一些未开封的药品留备,但往往都是,有效期临近,不得不销毁。 还有一些医院,会尝试和病人沟通后,进行拼药,节省患者支出。但这样操作涉嫌违规,会给医院带来很大风险。 杭城一家设有儿科的综合性医院,曾尝试过这样的做法,但最后还是放弃了。 这家医院的院长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们试过两名情况相同的儿童尝试用一瓶药,这样可以为双方家长省下不少钱。但这样的拼药方式,操作风险很大,最后不得不取消。” 且不论拼药这些操作模式是否符合相应规范,这种行为本身也容易造成医患双方信任度的降低。 杭州的谢先生,不久前就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我孩子得了肺炎,去医院做雾化,护士打开了其中一支10毫升的生理盐水,七八个孩子拼用一瓶,其他家长的那些生理盐水,都收走了。我连续一周带孩子去,都这样操作,我就很奇怪,护士为什么要这么做?我甚至怀疑他们会不会拿去二次销售?” 后来,谢先生将此事投诉到医院管理部门。他得到的答复是,孩子做雾化,所用生理盐水的剂量是1—2毫升,但生理盐水的最小规格是10毫升,所以几个孩子拼用一瓶。而护士收走的那些生理盐水,都被免费用在了门诊输液时给患儿冲洗静脉留置针。 因为医院没有事先告知,导致谢先生和医院关系一度紧张。经过这件事之后,这家医院给孩子做雾化时所用的生理盐水,从此用1毫升,丢9毫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