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宇湘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二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三十年,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肝胆病、胃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有较深的造诣及独特的治疗方法。此外,擅长治疗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糖尿病、失眠、口腔溃疡、黄褐斑、痛经、风湿痹病、痛风、小儿发热等多种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毛宇湘 河北省中医院脾胃病二科主任 主任医师、教授。 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科研教学工作近三十年,在内科疾病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对肝胆病、胃肠病及消化道肿瘤有较深的造诣及独特的治疗方法。此外,擅长治疗代谢综合征、冠心病、糖尿病、失眠、口腔溃疡、黄褐斑、痛经、风湿痹病、痛风、小儿发热等多种疾病,临床疗效显著。
一、认识胆囊
胆囊位置与形态毗邻:上方为肝,下后方为十二指肠及横结肠,左为幽门,右为结肠右曲,前为腹前壁。
胆汁是由肝脏分泌的,胆囊具有浓缩、贮存、排泄胆汁;胆囊分泌粘液:胆囊黏膜每天能分泌稠厚的黏液20ml;保护胆道黏膜,不受浓缩胆.汁的侵蚀和溶解。
胆汁是人体重要的消化液,具有以下作用:
1、促进脂肪酸、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2、在十二指肠中胆汁(碱性)可中和一部分胃酸。
3、当胆道被阻塞,胆汁不能进入十二指肠时,脂肪的消化和 吸收就会发生障碍,可引起脂肪痢。
4、胆汁中的胆盐能抑制结肠对钠和水的吸收,如果小肠吸收胆盐发生障碍,大量胆盐进入结肠,常引起水泻。
5、胆汁能刺激肠管运动,故胆汁缺乏,会引起肠管运动减弱,使食物积滞在肠内。
影响胆汁分泌的因素
神经调节胆汁分泌
肝脏和胆道受到交感神经和迷走神经的支配,刺激交感神经可抑制胆囊的收缩,并使奥狄氏括约肌收缩。而刺激迷走神经可使肝细胞增加胆汁的分泌,并使胆囊收缩、括约肌松弛。进食之后,迷走神经产生兴奋,使胆汁大量流入十二指肠。夜间迷走神经相对优势,胆汁分泌,如果夜间得不到充分休息,胆汁分泌异常、排泄紊乱。人处于紧张焦虑状态下,交感神经活动增强,胆汁排泄受到抑制,发生胆囊炎、胆结石。
体液调节胆汁分泌
在胃酸、脂肪和蛋白质的作用下,能产生胆囊收缩素和促胰液素两种激素,这两种激素通过血液循环可以作用于肝脏和胆道。胆囊收缩素会引起胆囊的强烈收缩和括约肌的扩张。促胰激素则有刺激肝细胞分泌胆汁的作用。在这两种激素的共同作用下,胆汁就大量排至肠内。进食后胃酸分泌增加引起胆汁分泌增加。进食高蛋白、高脂食品引起胆汁分泌增多。
二、胆对人体的重要作用
1.贮藏和排泄胆汁:胆汁来源于肝,由肝精肝血化生,或由肝之余气凝聚而成。胆汁生成后,进入胆腑,由胆腑浓缩并贮藏。贮藏于胆腑的胆汁,在肝气的疏泄作用下排泄而注入肠中,以促进饮食水谷的消化和吸收。
若肝胆的功能失常,胆汁的分泌排泄受阻,就会影响脾胃的受纳腐熟和运化功能,而出现厌食、腹胀、腹泻等症状。若湿热蕴结肝胆,以致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浸渍肌肤,则发为黄疸,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等症状。相对于肝气升发,胆气以下降为顺,若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则可出现口苦、呕吐黄绿苦水等症状。
2.参与精神情志活动:胆主决断,是指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人对事物的决定和判断能力与胆的功能有关。胆气豪壮之人,剧烈的精神刺激对其所造成的影响较小,遇事判断准确,临危不惧,能敢果断;胆气虚怯之人,在受到不良精神刺激的影响时,则易于形成疾病,出现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精神情志异常的病变。
多思、焦虑等情志异常导致胆疏泄功能下降,胆汁不能排泻,产生各种胆囊病变,胆囊病变患者左思右想,往往缺乏决断力。
三、胆囊相关疾病
胆系感染与胆石症关系密切,炎症可促使结石形成,而结石梗阻又可发生炎症,二者往往合并存在。在中年、多产、 肥胖、女性(4F)。
40岁左右的中年人,由于工作的压力生活方式的改变,往往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调节和代谢障碍,影响胆囊的正常收缩和舒张使胆汁的排泄不通畅。慢慢发胖的中年人,由于脂肪代谢紊乱,更容易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如果同时有感染、消化不良、结石形成就更容易诱发胆囊炎发作了。绝经期前的中年妇女,因为内分泌改变的关系,常影响胆汁的分泌和调节,得胆囊炎的机会要比同年龄的男子更多一些 。
在胆囊结石方面,我国北方及西北则较南方为多见。
1、急性胆囊炎
不少患者在进油腻晚餐后半夜发病,因高脂饮食能使胆囊加强收缩,而平卧又易于小胆石滑入并嵌顿胆囊管。主要表现为右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可向右肩背放射;常伴发热、恶心呕吐,但寒战少见,黄疸轻。腹部检查发现右上腹饱满,胆囊区腹肌紧张、明显压痛、反跳痛。
2、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症状、体征不典型。多数表现为胆源性消化不良,厌油腻食物、上腹部闷胀、嗳气、胃部灼热等,与溃疡病或慢性胃炎混淆;有时因结石梗阻胆囊管,可呈急性发作,但当结石移动、梗阻解除,即迅速好转。体查,胆囊区可有轻度压痛或叩击痛;若胆囊积水,常能扪及圆形、光滑的囊性肿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