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李佃贵:师古不泥 创建“浊毒”理论
2014-2-15 16:34

为医,他攻疑克难,能给走向深渊的患者开启生的通路;为师,他循循善诱,能给懵懂迷惘的学子竖起指路的灯塔;为官,他高瞻远瞩,能给遭遇瓶颈的单位拓展一片奔腾的空间,可谓三重职务于一身,角色演绎皆精彩。从政多年但他始终未脱离临床一线,经40余年治疗脾胃病的潜心研究,他独创了“化浊解毒”的治疗法则和“浊毒“理论,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浊毒证研究室“,成为业内治疗脾胃病的不二人物。他,就是“浊毒”理论创始人李佃贵。

日前,中健网大型人物访谈《榜样的力量》栏目组,在河北省中医院浊毒证研究室,对李佃贵教授进行了采访。

自小尚医 少年得志

李佃贵自小聪慧,五六岁起就跟父亲学练书法,十二三岁时就能替代父亲给乡亲们写春联了。但他最崇尚医生的职业,立志长大后当一名医生。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走上从医之路,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乡医;又是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迈进医学殿堂,成为具有资质的纯正中医。从此,他顺风顺水,一路前行,直至光环满头、硕果累累。但,任何机遇只垂怜眷顾那些有准备之人。李佃贵不仅胸怀大志,而且更加勇于攀登高峰;不仅咬定目标不松嘴,而且肯为目标的实现孜孜以求,永不言倦。

承古创新 别开洞天

在所有消化性疾病中,萎缩性胃炎是最严重、治疗起来也是最棘手的病症。它发生的根本原因是胃内各种腺体逐渐萎缩以至消失并伴有炎症侵入,进而导致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大量减少,最终使胃的消化功能严重减弱甚至丧失。常见症状有胃痛、胃胀、胃痞、胃满、纳呆、嗳气、烧心、便汤、消瘦等,一些病人还伴有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给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有的甚至出现抑郁、失眠神经性症状。临床表现的复杂多样,正是此病迁延难愈之始因。

李佃贵参加工作不久,就把治胃病锁定为自己的主攻目标。在多年的临床实践中,他坚守自己一贯主张的:“继承前人学术,博采今人众长,突出中医特色,立足创新发扬”中医研究方法,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师古而不泥古,承古而更重创新,经过反复探索思考,终于总结出“疏肝和胃、活血祛淤、解毒化浊、健脾和胃”四步调胃大法,总称为“化浊解毒”治疗法。经大量临床证明,运用此法治疗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取得了显著疗效,有效率达到90%以上,从而打破了“胃癌前期病变不可逆转”的理论束缚,为纯中药制剂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期病变,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思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大力支持浊毒理论研究,在他所在的河北省中医院成立了全国首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慢性胃炎浊毒证重点研究室”,使该医院成为中医中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科研基地。独树一帜的“浊毒”理论,也由此而顺娩诞生。

访者:李教授,您是从什么时候起把治疗脾胃病作为主攻专业的?

李教授:在省三院搞了一年的临床就调我到党委办公室当秘书,1976年回到医大中医内科教研室,到市中医院搞临床教学。那时有好多胃病病人,开始时都吃西药,可越吃越不好就尝试改吃中药。吃中药效果还真不错,就开始看胃病了。1979年省中医院建成后到内科出门诊,也专看胃病。1983年明确了专科,跟田乃庚、李恩复老师抄方,积累了看胃病的经验。

访者:您这些年从医过程中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李教授:当住院大夫时我的病人就很多,我从来没嫌麻烦过,特别难治的病人每天都有,下班晚了也从没有怨言。

访者:当时有长远目标吗?

李教授:没有长远目标,就有一个想法,在这个事业上要做得更好,比别人更强,扁鹊、李时珍就是我的偶像。

访者:做一个比别人更强的人不就是您的目标吗!

李教授:也可以这么说。

访者:河北名医辈出,过去的那些名老中医您最认可谁?

李教授:各有所长。扁鹊出生在内丘,到处行医采药,我喜欢这样的工作,这样的学术方式和生活方式我都喜欢。

访者:您是什么时候走上领导岗位的?政务和业务是怎样两者兼顾的?

李教授:1983年10月任省中医院副院长,分管业务,我当时33岁。2个月后抽调到省卫生厅整党办公室,任副主任兼综合组组长。一年后我参加了省级中医院院长培训班,学习了管理学,探讨了疾病发展趋势,还远到深圳参观学习,感到收益很大。以后又曾任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院长,河北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河北中医院院长、河北中医药研究院院长等职,还兼任一些社会职务。尽管政务繁杂,但我始终坚持每周出两个半天的门诊,几乎雷打不动。没别的,就是比别人多辛苦一点。

访者:能否谈谈您独创的“化浊解毒”疗法形成的过程和治病机理吗?

李教授:胃病当中,有相当一部分胃癌、萎缩性胃炎用常规方法治疗效果不理想,后来发现这样的病人大都舌苔黄厚粘腻,大便粘腻不畅,用除湿热的方子治疗效果也不明显,就反复琢磨原因。中医把癌症归结为毒邪所致,一般用“以毒攻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我从这里得到启发,发现胃癌、萎缩性胃炎在不同阶段,不同病人中属于中医的“浊毒证”,用化浊解毒的方法进行治疗,效果果然很好。内经讲,“浊”、“清”是两个对立的物质,分为一阴一阳,一个有害,一个有利。当浊气在体内占据统治地位时,人就因毒热而发病,运用化浊的办法把毒解了,浊气就降下去了。浊气降而正气升,就是这么个原理,使身体达到阴阳平衡。

访者:有资料显示,您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萎缩性胃炎效果很好,有效率能达到90%以上”。除此之外,运用“化浊解毒”法还能治疗哪些疾病呢? 李教授:运用“化浊解毒”法治疗肝硬化疗效也十分显著。肝硬化也属消化性疾病,引起的原因90%为病毒性肝炎,还有一部分为酒精肝和药物性肝炎。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肝腹水,是肝病发展的几个阶段。肝硬化可合并肝癌、肝功能丧失,进而出现肝昏迷、门静脉高压大出血。我治疗肝硬化分三个步骤,一为软肝化坚,二为解毒化浊,三为活血养血。病人只要坚持治疗,即可缓解病痛,延长寿命,最重要的是可阻断向肝癌发展。

访者:您对“浊毒理论”的研究前景是否看好?

李教授:浊毒证是在所有疾病中都可出现的证型,是一个病机。一个证范围很广,“慢性萎缩性胃炎浊毒证研究室”面临的研究项目也有很多,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目前,研究室正在同步展开临床研究和实验研究,通过观察大量临床病例,找出客观指标,分析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病、疾病的什么阶段会出现浊毒证,还要研究不同疾病、不同阶段适合化浊解毒法,还是清浊解毒法,或者化浊排毒法。现在应该说后继有人,接着深入研究,就会有新的认识和发展,将来一定会出成果的。在癌症治疗方面,现在就有新的不同认识——主张“人瘤共存”。医学的目的是延寿,而不是去除病灶,用中医扶正的方法压制体内邪气的上升,把正邪两气控制在一个相对平衡的状态,就能达到延长生命的目的。

西医治疗癌症的方法是去除病灶,然后再用大量的化疗药。病灶是没了,可人的正气也被杀伤了,临床上经常出现肿瘤切除病人存活2年,而不切除病人存活3~5年的案例。然而,病人一旦确诊首先选择切除,这就是观念问题。西医讲对抗疗法、替代疗法,细菌感染了抗细菌,病毒感染了抗病毒,就像庄稼用农药、用化肥一样,都是毒,越用,农田的土壤越差。而中医讲的是调动疗法、激励疗法,即调动、激励人体自身的主观能动作用,通过扶助正气,以正抗邪。治病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治罗锅、不管死活。判断标准应看病人的生活质量,看病人的寿命。将来医学的发展趋势,必然是按照中医的基本思路和基本体系,构建医学科研。

心系百姓 大医精诚

作为一名大夫,李佃贵时刻谨记“医乃仁术”的古训,对待病人无尊卑贵贱之分,事事处处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一些下岗职工、贫困地区的农民因生活困难看不起病,吃不起药,他就千方百计为他们开最便宜的中草药,使他们尽量少花钱,治好病;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患者,他总是让学生陪着做检查、取药;对远道而来,买药钱不够而又举目无亲的患者,他总是慷慨解囊,替病人垫付药费,尽管有人一去不复返,需垫付的,他照样垫付,对个人损失毫不在乎。李佃贵以其高超的医术和一颗仁爱之心得到了患者的信任,悬壶济世近40载,医治病人无数,其中不乏来自外地、乃至国外的患者,不少患者因治病成了他十分亲密的朋友。从医以来,他没有接受过宴请,没有收受过红包,在他眼里,一封封表扬信,一面面锦旗就是心存感激的患者送给他的最好礼物。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急慢性病的“冬病夏治疗法”;可用于面瘫、脑瘫、肥胖、斑秃等疾病治疗的针灸疗法;可用于银屑病、白癜风等皮肤疑难杂症治疗的药浴光疗相结合方法等等。不仅疗效可靠,而且费用低廉,有的一个疗程下来才花几十元钱且无毒副作用。

第二,我们狠抓医院管理,严控医疗费用。根据卫生厅有关文件精神并结合本院实际,制定并实行了首批单病种质量费用综合管理方案,组织院内专家筛选并制定以阑尾炎、腹股沟斜疝、胃癌、子宫肌瘤、乳腺癌等十个病种的辅助检查路经及最高限价。临床科室对单病种实行主任负责制。各科室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相应的诊疗方案、出院标准、疗效判定标准及质量费用控制标准。医疗职能部门定期对单病种质量进行监督,定期抽查出院病人的明细账、住院病例,认真检查计费是否合理,用药是否规范,对违反方案的科室,严格按照医疗质量奖惩办法和规定执行。

三是出台惠民举措,降低医疗费用。医院在原来贫困患者费用减免制度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惠民病房管理办法,决定在每个病区设立5~10张病床,作为惠民病房的专用床位,并将惠民范围由原来的限于农村地区贫困患者和城镇特困职工扩大到享受低保的城镇贫困患者和残疾人。

第四,坚持以人为本,开展温馨服务。要求全院职工都必须坚持以病人为中心,不仅要有精湛的医术,而且要有一流的服务,让患者抱着希望而来,带着满意而归。为此狠抓了首诊负责制、三级查房制、疑难病例讨论制、会诊制等规章制度的落实,并对护理工作出台了“十个第一”、“十项限时服务”、“全程服务规范”等措施,还在全院护士中全面实施患者“零投诉”工程。为方便夜间急诊患者,规定凡是晚上18时至次日清晨7时30分来院就诊的患者不需挂号,可直接到急诊科就医,确保患者在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访者:您推行这四项举措效果如何?

李教授:效果不是立刻就能显现的,但只要坚持这么做,真正让老百姓感受到医院对他们的关爱,他们就会当你是知心人,有病就会找你看。当然这仅仅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还得有技术。

精心谋划 引领发展

李佃贵于2005年就任省中医院院长后,针对人才建设、专科实力、就医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确立了“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并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措施。比如:在专科专病的发展上采取“扶强不扶贫”政策;在资金投入力度上向优势科室倾斜,以优势学科带动其他学科的发展。在此措施推动下,一批具有独到疗效的特色专科先后涌现出来,其中脾胃病科、针灸科被评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单位;脾胃病科、肾病科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重点学科建设单位。脾胃病科、针灸科、肾病内科、骨伤科、肛肠科、皮肤科先后被省中药管理局确定为河北省重点中医专科。河北省名医堂、河北省中医脾胃病治疗中心、河北省中医脑病治疗中心相继在医院成立,促进了河北省中医药事业的快速发展。

在各级领导大力支持下,省中医院36500平米的门诊医技楼开工落成,圆了中医院人多年的祈盼与梦想,掀开了省中医院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页;在党政共同努力下,医院各项工作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到他2011年离任前,医院各项经济指标都比他上任之初翻了3到5番。

访者:您在任院长期间中医院变化很大,能谈谈您的管理思想吗?

李教授:你当院长就得想法把医院发展起来。医院能取得较大发展,除了领导班子的共同努力,也是天时、地利、人和,赶上了国家支持中医事业发展的好政策。对于中医院的管理我是这样考虑的:中医院必须从治疗理念到治疗方法,都得是中医的,如果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人家看西医会选择二、三、四院,不会到你中医院来,这个指导思想得确立。还有医院得有人才,没有人才,医院就强盛不起来。什么叫人才,在医院会看病、能看好病就叫人才。看人才多少,不应只看有多少硕士、多少博士、多少教授,不应看有多少论文、多少科研成果,应看医德,看疗效。再就是要有特色,即有中医的独特疗法和独特疗效,做到看病有专科,专科有专药,专药有疗效。所以,我当院长后,首先确立了“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办院方针,实践检验是正确的。

访者:那就进一步讲讲“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的内涵好吗?

李教授:所谓“中医立院”,就是旗帜鲜明的采用中医中药为主的治疗方法作为医院发展的基石,不能中不中西不西,或打着中医的旗号,而采用西医的治疗方法。如果这样,那是在自掘坟墓。只有坚守中医阵地,把中医做大做强,才能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人才强院”不言而喻。市场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是最大的生产力。有一批技术过硬的人才队伍做后盾,才能实现把医院做大做强的宏愿。所谓“特色兴院”,什么叫“特”,特就是独特。别人没有的你有,别人不行的你行,这就叫“特色”,用通俗一点的话,就是我们常说的绝招。“一招先,吃遍天”。医院兴旺发达,长久不衰还得靠特色。“中医立院、人才强院、特色兴院”互为因果,相辅相成。

访者:中医讲究整体观,现在医院分科很细,这样矛盾吗?

李教授:理想中的中医院,应按中医的方法分科,如内、外、妇、儿,中医大夫都应是全科大夫。过去的中医大夫分流派,如伤寒流派、温病流派等等,按特色发展,有自己的系统。现在的设置方法受西医院分科的影响,也不矛盾,业有专攻嘛。

访者:前一阵儿曾刮起一股否定中医风,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教授:否定中医是从西医传过来的。西医传到中国才100年的历史,却成了主体医学。过去看病一直是中医,现在反成了居辅助地位,政策导致的,和领导人的认识有关。世界上的科学趋向已有几百年的历史,西医的理论基础是用数学的、物理、化学的方法看待事物的本质,现在社会上普遍用西医的诊断标准衡量中医,这是很不科学的。中医的理论基础是哲学,哲学是综合的、整体的、辩证的判断问题,因此是最高境界,科学最终会回归哲学。

访者:作为中医人,您认为弘扬中医应该做些什么呢?

李教授:(一)做中医的铁杆儿,按照中医的理论基础创新中医科学。不过,这样的人才很少。要改革培养中医人才的教学方法,把现在的院校教育,回归中医的师带徒教育方式。(二)中医要发展,首先要改变党和国家的政策。现在的政策是倾向西医的,比如医保报销,在西医院住院可报销13000元,在中医院住院仅可报7000元,差了将近一倍,很多病人就不来中医院了。政策问题很重要,支持中医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

言传身教 甘为人梯

作为一名教授、博硕士生导师,李佃贵在治学育人方面有着自己的风格和要求,那就是医技医德并重,注重通过实践操作和启发思维来达到教学目的。比如技能训练中遇到问题,他要求学生先自己想办法,自由讨论,想不通时他才举例子或讲典故,以拓展学生的思路。又如医德培养,他要求学生换位思考,怀一颗仁爱之心去面对患者。他常说:“病人不是亲人也不是顾客,而应当是和我们乘同一条船的战友,我们为人类的健康并肩作战。对待战友,我们的付出应当是无私的。”这种独特的看问题的角度,常使学生有耳目一新之感。为了中医教学,李佃贵呕心沥血,著述多多,由他编著的《中医学》、《中医学习指导》等5部200多万字的医学教材,融入了他大量的临床实践和体会,其说理性、启发性和临床实用性,受到师生一致好评。

访者:李教授,您既是博士生导师,又是硕士生导师,到目前为止您一共带了到少个学生?

李教授:博士生20多个,硕士生30多个,一共60来人。

访者:您的学生都是您自己选的吗?有比较出众的吗?在培养学生方面有什么样的心得可与我们分享?

李教授:作为带教老师,首先要把学生看做是自己的子女,手把手地教他们,并对他们寄予厚望,将来能继承你的事业,传承你的学术思想。我的学生有些是自己选的,有些是推荐过来的;有的有悟性,有的没有悟性,但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超过我。我的一个博士研究毕业生,现在在市中医院当院长,扬言3年后超过省中医院,哈哈,很有志向,我很欣赏!

访者:我们的栏目叫《榜样的力量》,您的成功经历对刚走上医生岗位的小字辈们一定有很多启示,您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忠告或者勉励。

李教授:作为医生,得立志当一个好医生,得会看病,能看好病。技术从哪里来?从实践中来,要耐得住寂寞,要勤于思考,不能光想着挣钱。二一个,要有好的医德。大医精诚,治病时既要技术精湛,又要尽心尽力,要像对待自己的家人一样。舍得、舍得,没有“舍”就“得”不到,只有付出了,才能有回报,一味的索取,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光环笼罩 不骄不躁

李佃贵无论为官、为医、为师都做的有声有色,他的突出贡献也有目共睹。“有付出才能有回报”,这是李佃贵十分坚信的一句话,这句话也的确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验证。近年以来,李佃贵先后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中医院优秀院长、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河北省突出贡献专家、河北省优秀教师、河北省12大名中医等诸多荣誉称号及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首届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第四届中国医师奖、中华医学发展贡献人物-华佗奖章、中国医师奖等诸多奖项,还被评为和谐中国2008年度十大杰出人物、中国骄傲第8界中国时代十大创新人物,为博士研究生导师。

后记

只有非常之人,才能做出非常之事,也才能取得非常的业绩。李佃贵不仅在医疗、管理、教学领域成绩非凡,而且在科研领域也建树多多。他用3年时间编著的《实用中医肝胆学》,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医肝胆病学的范畴、渊源和发展、解剖与生理、临床常见肝胆病的种类、发病机理、诊断方法、理化检查、辨证施治以及预防和调护,提出了很多新理论、新观点,将与肝胆脏像学、经络学有关的疾病均归入肝胆病范畴,充实了中医肝胆病学的内容,创新了肝胆病学理论。他还参加了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名贵中药皎股蓝的临床应用研究》并著书立说,为绞股蓝的推广应用发挥了积极作用。此外,李教授还著有《当代临床医学与实践》、《现代临床理论与临床实践》等24部著作,主研的《康胃胶囊治疗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实验与临床研究》等25项科研成果分获国家、省、厅级科技进步奖,在国内外发表高水平论文100余篇。

纵观李佃贵的成长之路,除了上天赋予了他一个聪慧的头脑,使他能掌握更多安身立命的本领并审时度势把握好每一个机会,最重要的,是他时刻胸怀患者疾苦,时刻明了奋斗目标,并为目标的实现不馁不辍,奋力拼搏。我们寻找榜样的力量,就是要弘扬这种坚韧不拔的品格,学习这种为普救百姓疾厄而勤奋努力的精神,只要有了这样的品格和精神,相信无论多么平凡的人,都会成为非常之人。

附:人物大事记:

1974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中医系,分配到校属第三医院党委办公室

1978年,到河北省中医院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的教学与医疗工作

1983年担任河北省中医院副院长兼内科教研室主任,主抓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1986年由助教破格晋升为副教授,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中医副教授。

1992年到河北中医学院任副院长兼教务处处长,主抓教学工作

1995年担任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主抓科研工作

1999年8月,调任河北职工医学院党委书记

2000年兼任河北职工医学院院长。

2005年,调任河北医科大学副书记、副校长(正校级)兼河北省中医院院长

2007年,主持的“浊毒”理论研究室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为“国家浊毒证重点研究室”,主持的脾胃病专科被评为国家级重点中医专科

2011年被评为河北省首届“十二大名中医”

现任河北省中医院名誉院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会长

自小尚医 少年得 志
承古创新 别开洞 天
心系百姓 大医精 诚
精心谋划 引领发 展
言传身教 甘为人 梯
光环笼罩 不骄不 躁
后记:非常之人, 做非常之事
〉名医博客:李佃贵
联系我们
电话:
策划:袁野
执行:袁野 王巧生 程仓瑞
出品:中健网专题部
版权声明:中健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