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李恩:一位富有战略思想的中西医结合专家
2014-3-10 15:30

已届84岁高龄的李恩依然精神矍铄、依然思维敏捷,心中依然踌躇满志、依然荡漾着追求梦想的激情。尽管年事已高,尽管有着一条残疾之腿,但他所表现出的坚强意志力以及锐意进取精神,完全抹杀了他年龄和残疾的痕迹。

李恩为我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河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原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负责人,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50年来,他主要从事中西医结合思路与方法、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理论与实践以及中医肾本质的研究和探讨。1981年参与创建了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1988年主持创办了全国第一所民办中西医结合学院──河北中西医结合学院,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评价为:是一位由基础走向临床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是一位善于着眼全局及思考长远的富有战略思想的中西医结合专家,是我国中西医结合老一代专家的优秀代表之一。

2013年11月下旬的一天,在河北医科大学李恩教授办公室,《榜样的力量》栏目组采访了这位为中西医结合事业探索和奉献了半个世纪的老者。

贫困和疾病促使他走上求学之路

1929年,李恩生于河北武清县。李恩自小要强,学绩优异,后因腿部摔伤无钱医治,立志学医。上小学时,他从拄着双拐到最后弃拐,靠手扶膝盖一步一挪地往返于家与学校之间;读中学时,因刻苦读书加营养不良髋关节感染,在求治无门的情况下他以请求的心情给当时的北平医院院长写信,被破例收院免费治疗;读初中时,他参加中共党的地下组织“民联”活动,1949年解放后转为新民主主义共青团,在面临升学与留校抉择命运的关键时刻,因其有学医志向且功课又好,被党支部推荐参加大学高考。1952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河北医学院,实现了他梦寐以求的学医愿望。

访者:李教授,在河北医学界您是一位建树颇丰的智者,在全国中西医结合领域您更是一位重量级人物。您主持和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国家科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多项课题,多次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主编和出版了《中国中西医结合临床全书》、《临床医学问答》和教材20多部,2部获得“学术著作奖”;您主持了多项科普活动,写了大量科普文章,被河北省科协授予“河北科普奖章”、“河北省科普事业贡献奖”。成果如此丰厚,很能说明您对医学事业的热爱。请问学医是您自小的志愿吗?

李教授:是的。我出身于贫苦的农村家庭。由于没有能力供我上学读书,在一个亲戚的帮助下,进了邻村的一个私塾学堂。旧社会,贫穷和疾病是一对形影不离的难兄弟,就在这个时候我的腿摔伤了,导致髋关节脱位,因为没钱医治,这个伤就一直拖着。我家距私塾三里地,开始拄双拐,后来拄单拐,再后来慢慢把拐扔掉,用一只手扶着膝盖,一步一挪地去上学,再艰难也始终没有弃学的想法。后因髋关节脱位过久引发感染,请了一位医生给治,但开刀排脓后刀口经久不愈合,又请中医给治,敷了几贴膏药后刀口愈合了。打这儿以后,我便对中医有了十分的好感。我的私塾先生很喜欢中医,当时就订了《国医砥柱月刊》杂志每天大声朗读,在他的影响下,我全文学习了《药性赋》一书。

小学毕业后,父母看我一心想读书的愿望,就让本村一位在北平学手艺的人把我带到北平,由于成绩优秀,免费考入艺文中学。紧张的学习加之营养不良,我的腿疾又发作了。我拖着沉重的残腿几乎走遍北平的所有大医院,但都由于交不起住院费被拒之门外。这就更激起了我坚定要学习医学的信念,而且立志要学医,专为穷人治病。我清楚地记得,上初中二年级时语文老师出了一个《我的志愿》的作文题,我在文中写道:“我志愿当一名医生,平时专为穷人治病,绝不以赚钱为目的;战时要为那些为国家流血牺牲的将士服务。”但在文章的结尾却流露出悲观情绪:“这只是一个穷苦孩子的幻想,也可能在这个幻想还未实现以前,我早就被这个吃人的社会吞掉了。”语文老师给我写了这样一段批语,至今使我记忆犹新。批语说:“困难应该使人坚强。你走路没有别人快,但你的思想一定会比别人跑得快。我相信,你的腿病不会使你终生痛苦的。”这个批语好像是黑暗中的指路明灯,成了我的座右铭,一下子坚定了我的信心,而且,一辈子都在激励着我努力奋斗。这期间我参加了“民联”活动,全国解放以后,我从“民联”转入“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在中国共产党成立28周年的前夕,我光荣的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旗和毛主席像前宣了誓,要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高中毕业时,北京市委决定从各校应届毕业生中留下200名党员做政治课教员或充实政工干部队伍。我校有5名党员,分配了3个留校名额,剩下的2名可以参加高考。党支部要我们五人商议谁留谁考,大家考虑到我有学医愿望且功课又好,在党支部会上,一致同意让我参加高考。于是,我如愿以偿带着党的委托和同志们的希望考入河北医学院,实现了学医的梦想。

访者:您在艺文学校读书时,学费是怎么解决的?

李教授:优等生(考试前三名)免学费,我上学期间没花过家里一分钱。吃的方面,学校发我们一些面粉,我把面粉换成粗粮,放假时不回家帮斋务主任做饭,他管我饭吃,吃的问题就解决了。

访者:在您的学医经历中,有没有记忆深刻的事与我们分享?

李教授:在河北医学院学习期间腿疾又发作了一次,到苏联红十字医院住了两个月的院,苏联医生治学严谨的精神、工作认真的态度对我影响很深。那时我当学生会的主席,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我都用于了社会工作,虽然学习不是最优秀的,但锻炼了我的组织和领导能力。

理想和信念——崎岖路上志更坚

由于贫病交加,李恩的求学之路是不平坦的;由于性格坚强执拗,李恩的工作经历也是崎岖曲折的。在“文革”时,被冠以“反革命修正主义分子”而关入“牛棚”劳动改造。他心中有宏大的奋斗目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中学语文老师的评语,给了他自强自立的启蒙;保尔柯察金的故事,点燃了他奋斗不息的热情,他不甘做一个苟且偷生的人,不甘做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他要活出气势,活出名堂,活出一个比健全人更加辉煌灿烂的人生。

访者:您小时候喜欢中医,后来却学了西医,当初为什么不报考中医院校呢?后来,是什么原因又使您走上中西医结合之路的?

李教授:当时全国还没有中医院校。大学毕业后我留校当老师做生物化学教师,1958年毛主席号召西医学中医,给我创造了学习中医的机会,提供了为人民健康服务的平台,比纯搞生物化学有了更多的机遇。我学习了两年中医,又跟随名老中医田乃庚老师学习了2年临床,从此走上了中西医结合的道路。之后取得的一系列成绩,都是在中西医结合博士点取得的。

访者:走上工作岗位以后,您经历了很不平凡的年代,请问您是怎么从“文革”走过来的,能简要讲讲这段经历吗?

李教授:我是先随“四清工作队”到徐水搞“四清”,紧接着“文化大革命”到来了。到徐水搞“四清”,批斗支部书记时我非常反对,就说我是老“右”,要批我。后来文化大革命把我们的“四清”工作队从徐水调回来,一下车就感到不对头,谁都不跟我握手,听说在学校造反派已定了谁是不受欢迎的人,我是个不受欢迎的人之一。一进校门口,我们参加“四清”回来的人被雨点式的巴掌劈头盖脸打了一道,都被打晕了。书记宋彦博挨斗时,让我陪榜,说我是修正主义的苗子,后来被关了起来,每天晚上办学习班,象审犯人似的。我发火了,质问他们我到底有什么错,为此,被送到劳改队。当时河北医学院非正常死亡28人,有一刹那我也曾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但很快猛醒了。在牛棚呆了一年,后来说我同情右派是认识问题不是立场问题,就把我放了。

访者:一直激励您前进的除了以上您讲的语文老师的批语外,还有其他什么原因吗?

李教授:2013年7月,学校组织老同志到俄罗斯旅游,我报名参加了。回来后我写了一篇“俄罗斯之旅感悟”,其中一部分内容写到了这个问题,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直伴随着我” 。在本书作者奥斯托洛夫斯基的故乡游览时有一个小的联欢会,大家纷纷唱起“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喀秋莎”等歌曲,此时,《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一段名言立刻涌现在脑海。于是,我主动站起来做了朗诵:“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而生命与我们只有一次而已。一个人的生命是应当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死的时候就能够说,我把全部的经历和整个生命都献给了人类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这段话我为什么背的这么熟?因为它伴随我走过了半个多世纪,还将伴随我走过整个终生!1950年在艺文中学读书时,西城区团委举办了一次团日活动,主题是“人为什么活着”,上述这段名言就写在主席台背景上,至今令我记忆犹新。一次好的团日活动竟然影响了一代人的一生,凸显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活力。

为师善教——治学造才高标准

作为留校教师,李恩是一个传道授业的高手;作为博、硕士导师,他又是一个有着独到见解和做法的智者。如今,他已桃李满天下。在一次全校毕业生典礼的大会上,李恩作为教师代表讲话有这样一段对学生寄语:迈好人生第一步,在人生的马拉松赛中做一个胜利者;适应环境,改造客观世界,做一个创造者;努力学习,迎接机遇,做跨世纪人才!今天你们在同一个起跑线上,5年、10年、20年之后你们将拉开距离。前进的道路不会平坦,坑坑洼洼最为常见,有时甚至会摔上一跤,但是不要怕,要勇敢地爬起来继续跑,最后,你会胜利到达人生的终点!机遇对每一个人都是均等的,关键在于你是否有准备。希望你们都能成为跨世纪人才,而不是跨世纪的人!金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说明物质的重要;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也是万万不能的,说明精神的重要。希望你们做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富有者,在为事业奋斗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

访者:李教授,您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多年,谈谈您的治学思想好吗?

李教授:在教育战线上,走了半个世纪,讲点中西医结合吧。经过20多年的教育实践,总结了中西医结合教育模式为“两个基础、一个临床、先西后中”。即,中医和西医两个基础课分开上,打好中西医理论基础;临床可以中西医对照着讲,努力达到结合着讲;采用“西学中”的路子,先学西医后学中医,以便对照和比较并进行结合的思考,为到临床工作中探索结合点打下理论基础。

访者:您认为一个优秀的医学人才应该具备那些素质?

李教授:我对研究生的要求,提出要初步具备“三个素质”和“三个能力”。

三个素质:一是政治素质——有没有为国家和民族而奋斗的人生理想;二是思想素质——有没有为事业奋斗的思想品德;三是业务素质——有没有为事业奋斗的创新才能。

三个能力:一是思维能力—认识事物的高度;二是动手能力——掌握最新的科学技术和方法;表达能力——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的口才和社交能力。

我的学生毕业,必须要写三篇论文。一是自然辩证法的论文,看他们的课题设计和论文书写水平,考察他的思维能力;二是实验论文,看他们掌握了哪些新技术、新方法,进而考察他的动手能力;三是科普论文,看他们能否用通俗的语言把研究内容向人民群众表达,进而考察他的表达能力。

访者:在您的学生中,有没有令您为之骄傲的人和事?您对他们寄于什么样的厚望?

李教授:我培养了28名博士、26名硕士,还有3名博士后。我的学生中多数已成为学科的带头人或骨干。如,蔡辉教授在南京是很有名的,10名韩国留学生,有的当了韩国传统医学会的会长,在韩国有一定的影响。

我常说我是一个没有拿到世界冠军的教练,但要让我的学生去拿世界冠军,我生命的延续,事业的继承和发展,都寄托在学生身上。

勇探新路——中西医结合结硕果

李恩教授从事中西医结合教学、科研和临床已40多年了,对中医肾本质的试验研究,李恩深刻认识到:要想振兴祖国医学,使祖国医学不但要立于世界之林,而且要在世界上独放异彩,只有取中西医二者之长,使中医和西医融为一体,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医学”,除此别无他法。为此,李恩在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内涵、思路、方法以及中西医结合教育、人才培养、科普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工作,对中西医结合的理论建设也贡献良多。 为引起国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对中西医结合教育问题的重视,李恩到处奔走呼号,并多次在相关会议上发表演说,强调建立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1988年召开的 “中西医结合在发展中医的地位和作用座谈会”上,李恩广征博引,进一步提出建立中西医结合院校的建议。他的呼号虽然引起了医学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但关键在于实际行动。既然官办有困难,就走民办的道路。李恩想到做到,经过一番报批手续、招募人才、筹集教学设备和资金,是年9月,“河北中西医结合医学院”终于在石家庄市诞生了。李恩任该学院院长,他不拿工资,并为学生们授课,当然也没有讲课费,还为学校捐款搞设备。从这所学校创办之日起,在李恩的日程表上就没有了星期天。老伴心疼他问他到底为了什么,他说,不为别的,就为了振兴祖国的医学事业,为了人类的健康。

访者: 李教授,您创办的中西医结合医学院目前状况怎样?

李教授:我们这个学校得到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河北省各级领导的支持,以及全国广大热心于中西医结合工作者的支持,捐钱献物,如,天津医学院、中山医科大学的领导以及全国100多名教授都诚伸援手,建成我国医学教育史上第一个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已为基层培养了中西医两法治病的医生2000多人,为了进一步发展和获得学历教育,后与白求恩医学院合并。河北医科大学现已正式增设了中西医结合学院,纳入了国家正式招生计划。

访者:请您简要谈谈您在中西医结合其他方面的贡献好吗?

李教授:在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支持下,河北医科大学为我从事中西医结合事业创造了条件。首先得到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学科点,国家人事部批准为博士科技流动站,国家教育部批准为中西医结合基础国家重点学科。后来又创办了7年制本硕连读中西医结合专业,在中西医结合方面,实现了上述四个“突破性”进展。可以说,河北医科大学的中西医结合是全国的一个基地,起到了带头和示范作用。

访者:中西医结合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可以这样说吗?请您谈谈您是怎样认识中西医结合这门新兴学科的?中西医结合的结合点、着力点又在哪里?换句话说,在临床应用中该怎样体现中西医结合?

李教授:什么叫中西医结合?从我40多年的实践中,有一种感悟,从广义上说,中西医结合可以称为中西医结合医学学,也叫理论医学,是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什么医学;狭义上说,是一个学科,不是方法学。我给中西医结合的定义:中西医结合医学是一门研究中医和西医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对象内容、观察方法,比较二者的异同点,吸取二者之长融会贯通,创建医学理论新体系,服务于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的整体医学。简称为中西医结合。用研究、比较、吸取、创建、服务10个字,说明了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性质、研究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并代表了未来医学发展的方向。

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的思维模式,可概括为:以形象思维思辨学为指导,以中医基础理论为核心,以现代科学技术方法为用,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法”求 “理”。达到遵古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继承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中西医结合治疗,在于标本兼治。中医治本,西医治标。比如治疗SARS,使用大量皮质激素造成好多病人股骨头坏死,加滋阴补肾中药以后,防止发生股骨头坏死的现象就很少了。

访者:在您看来,我国中西医结合的未来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您一再强调“医学—哲学—人文”的有机结合,您能阐述一下这三者间的关系吗?

李教授:人文、哲学是中医药学的载体,是思维方式。要想了解民族医,首先要了解它的人文文化,否则,掌握不了中医学的真谛。医生首先应是哲学家,中医学院应开哲学课、文学课。

未来发展的方向是整体医学,研究方法是分析与综合的统一。这也正是钱学森所说的“未来医学的发展方向是中医学”的依据。

访者:有资料显示,您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从事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中医肾本质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能请您介绍一下这方面的内容好吗?

李教授:生物化学是现代医学的理论基础,也一定是中医学的理论基础。我作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的首届主任委员,应当成为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的带头人。我提出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辨证施治的治疗观,最终形成了“生物—自然—社会—心理—个体”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也是对1977年美国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提出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修改和补充。

生物的进化,物种的灭亡,首先受自然环境的影响,这就是中医学的“天人相应”的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现代医学认为,任何疾病(除外伤)都是遗传基因与环境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果。比如,目前癌症发病率之高,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和生活方式以及饮食结构的变化,引起了多种基因突变的结果。

人既有生物学属性,更有社会属性。人的心身健康主要受社会因素的影响,产生了心理活动,形成了“心理—生理—病理”一体论,体现了中医形神统一的整体观,说明心理因素在致病和治病中的作用。

不同病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反应,同样的药物对不同人也有不同的效果,这就是中医的异病同治,同病异治,治疗个体化的依据,形成了辨证施治的治疗观。

以上“三观”说明了任何疾病都是全身性疾病在人体不同组织和器官的一种特殊表现。因此,医生面对的是“病人”,而不是“病”,这就是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医学的治疗观。

在中医藏象学中,非常重视“肾”。认为“肾为先天之本”,包括“肾主骨生髓”、“髓生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肾主生殖”、“其华在发”等的理论。我根据中医的理论,以临床疾病为切入点,以补肾法求理,相应的研究了“肾主骨”与佝偻病、原发性骨质疏松;“髓生血”与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髓通脑,脑为髓之海”与精神分裂症、老年性痴呆;“肾主生殖”与不孕不育;“其华在发”与脱发、黑色素代谢等,进行了动物实验的基础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观察,取得了创新性的成果。我主编出版的《中医肾藏象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系统的论述了“肾—骨—髓—血—脑”一体论的学术思想的理论与临床,并为中医学其他藏象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范例。

访者:我想,广大群众对基础理论研究的实际意义更感兴趣。能请您讲讲进行中医基础理论研究和肾本质研究的实际意义吗?

李教授:医学方面的任何一项研究都是为了指导临床实践,使辨病更准确,用药更有效。通过上述中医肾本质研究,研究了骨质疏松、肾性高血压、肾性贫血、老年痴呆、精神分裂症以及不孕不育等,研发了相应的防治新药。如防治骨质疏松的中药“丹杞颗粒”,已由邯郸药业生产,服务于社会患者。

访者:目前正流行养生热,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教授: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健康就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了。但,很多讲养生的人打着中医的旗号,说了好多外行话、过头话,需要正名,把过头话、外行话纠正过来还中医的本来面目。中医养生,目前已成为一种健康产业,但良莠不分,易误导人民群众。中医治病,以帮助调动或恢复病人机体的代偿能力为目的;中医所讲的养生,除了强调心理平衡和适量的运动,再就是饮食。很多代偿性疾病是吃出来的。药食同源,要研究中药,还药于食。除了正常的营养外,还有调理疾病作用的食疗,将来会成为中医医院的重要治疗方法。什么病人给吃什么饭,医院的食堂应配合治疗,构成医院治疗的组成部分。 现在普遍存在过度检查和治疗问题。过度治疗不仅给病人造成经济负担,还会对人体带来不利的影响。

淡看荣誉——目标计划依然多

李恩1929年12月出生在河北武清县,195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学系,先后任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西医结合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活动站学科带头人,河北自强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质疏松门诊主任等职。他不但在基础理论研究、治学和中西医结合的专业创办等方面贡献突出,而且在科研、著书、普及科普知识等方面也颇多建树,被评为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除此,他还担任很多社会职务。所有这些,都足以证明李恩是一个享有社会地位的成功者。

况且,按照常人的逻辑,人到老年就该船到码头车到站,要好好享受晚年生活,好好颐养天年。但李恩就是不满足,就是不服老,就是闲不住,虽然退休多年,却从没有停止过工作的脚步。相反,他依然思想活跃,依然壮志满怀,依然有很多的计划和目标。他说:“我虽然已到耄耋之年,但心理年龄还是中青年,我以后还将谦虚谨慎、兢兢业业、如临薄冰、如临深渊的去工作,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死后要把遗体捐献给医学研究,继续做贡献,做到鞠躬尽瘁,死而不已。”

访者:李教授,您一生自强不息,取得成果、荣誉无数,请问您是怎样看待这些成果和荣誉的?

李教授:荣誉对我来说如过眼云烟,我看得很淡。人生在于为国家和民族做些工作应成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具体来讲,我一直说,有3种人对我工作认可,我就满足了。首先,我是教师,要学生认可;其次,我是医生,要病人认可;三,我的学术成就,要同行认可。我多次获评优秀教师,说明学生认可我;病人说我思想道德高,治疗效果好,经我看过的病人,现在他的孙子又来找我看病,说明病人认可我;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之际,作为对国庆节的献礼,我出版了《李恩中西医结合学术思想研究》一术,在人民大会堂搞了首发式,100多人参加了首发式,其中多位院士和专家肯定我对中西医结合的定义和发展模式,说明同行认可我。正如北京安贞医院张继志教授所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在众多夸奖的面前,要有自知之明,只有谦虚谨慎,诚实做人,踏实做事。

访者:有人说您是个智者,您认为您的成功经验是什么?

李教授:其实我并不聪明,在人民日报出版社编辑的《人生格言经典》一书中,我写了一条:“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达目的绝不罢休!乃事业成功之路”。如果说成功经验的话,那么这就是了。

访者:您今年已过84岁高龄了,听说您还在忙忙碌碌,还在坚持工作。请问您是怎么考虑的?还在从事哪些工作?

李教授:我75岁办的离休手续,当时校党委书记亲自召集组织部、宣传部、人事处、统战部、财务处等几大部门的领导在一起座谈,问我还有什么意见和要求,我说:“人是有工作岗位的,但工作是没有界限的,我会继续发挥余热”。离休后我有个三五(三件事,五个目标)规划:(一)完成在职时未完成的工作,将科研转化为生产力。(二)总结科研成果,继续著书立说。正在进行的《黄帝内经理论传承与现代研究》搞了4年,组织了30 多人的写作队伍,全书400多万字,最后全部翻译成英文,2014年可望出版。出版后拟召开国际性黄帝内经学术研讨会,同时搞个首发式,作为一个时代之作,立足国内,面向世界。(三)关心下一代,利用我个人的经历,结合国情,对青少年进行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把“当代中国国情与青年一代的责任”纳入我的演讲主题。我已面向全国的大学宣讲了10 多次,还到中学去讲过。这是作为老同志的历史责任。(四)从事医学科普创作工作,把医药知识传授给广大群众,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主编了30种书目包括科普书,3000多万字。养生方面,主要以“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四大基石为内容,编写一部“健康中国全书”书名定为:《教你远离疾病,享受健康人生》。目前正以大部分精力撰写这部书。卫生出版社想把这部科普书做为精品于2015年出版。(五)实现两个百年梦想——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100周年。不过届时我已经120岁了!

访者:看您身体的精、气、神都很旺盛,活120岁应该不成问题!

李教授:根据人的寿命系数,人应该活到青春发育成熟期的5到7倍,如果以25岁为成熟期计算,人应当活到125岁——175岁。120岁还是最低值呢!希望我国广大人民群众,都应为此目标而努力。

后记

听其言,观其行,李恩实在是一个既敢想、又敢做的性情中人,他总结自己成功的经验为“善于思考、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达目的不罢休!”也实在准确、贴切。

回望李恩的人生轨迹,且不说李恩有多少骄人的成绩令人炫目,有多高的社会地位令人景仰,单只一点,一个84岁的老者,依然那么睿智,依然那么充满奋斗的激情,就令人肃然起敬,望尘莫及。作为榜样,我们难以学到这位沧桑老者的睿智,但是可以学习他顽强的奋斗精神和执着的追求。追求着,努力着,奋斗着,即使结果不尽如人意,也博一个无悔无怨的人生。

人物介绍:

李恩,男,1929年12月29日出生在河北省武清县。1957年毕业于河北医学院医学系,先后任河北医科大学生物化学教研室、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室主任、教授,中西医结合博士生导师,中西医结合研究所所长,中西医结合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学科带头人,河北自强中西医结合学院院长,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骨质疏松门诊主任、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曾先后任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基础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协“三大”“五大”代表,河北省科学技术协会常务委员,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会长,河北省医学辩证法研究会理事长,河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主办的《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名誉主编和《疑难病杂志》顾问。

曾受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第五、六届中医中药学科评审组成员,卫生部医学视听教材高等医学教育中医学学科专家组组长,河北省科技专利资产评估事务所国家级专家评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河北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顾问,沧州老年大学名誉校长,河北省食品专家咨询委员会顾问,河北省专家献策服务团顾问。先后任《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报》、《中医研究》、《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国骨质疏松杂志》、《中国临床医生》、《中国全科医学》等杂志编委,《河北中医》杂志副主编。

1983年获河北省科协颁发的“河北省科普奖章”;

2007年获河北省科协、河北省人事厅、河北省总工会授予“河北省科普事业贡献奖”

贫困和疾病促使走上求医路
理想和信念—崎岖路上志更坚
为师善教—治学造才高标准
勇探新路—中西医结合结硕果
淡看荣誉—目标计划依然多
后记:既敢想、又敢做的性情中人



联系我们
电话:
策划:袁野
执行:袁野 王巧生 程仓瑞
出品:中健网专题部
版权声明:中健网原创策划,欢迎转载或报道,但请注明出处。违者必究!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