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出警示,提醒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在特定健康条件的患者中存在着死亡率升高、肾损害及过量出血等风险。药品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提醒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本品。那么,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到底是什么?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日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出警示,提醒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在特定健康条件的患者中存在着死亡率升高、肾损害及过量出血等风险。药品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提醒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本品。那么,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到底是什么?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呢?
1、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为血容量补充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低血容量。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在我国已经上市销售使用多年,包括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和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等4个分子量产品。
2、羟乙基淀粉类药品的适应症: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为血容量补充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低血容量,包括失血性、烧伤性及手术中休克等、血栓闭塞性疾患等。
3、我国都有哪些羟乙基淀粉类药品?目前在我国上市销售的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包括羟乙基淀粉20氯化钠注射液、羟乙基淀粉40氯化钠注射液、羟乙基淀粉130/0.4氯化钠注射液和羟乙基淀粉200/0.5氯化钠注射液等4个分子量产品;还有羟乙基淀粉130/0.4电解质注射液。
4、羟乙基淀粉类药品都有哪些常见不良反应?羟乙基淀粉类药品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寒战、过敏性休克、呼吸困难、胸闷、高热/发热、过敏样反应、皮疹、肾功能损害等。
5、国外文献提到的风险在我国有无监测到?国外多项研究和荟萃分析结果提示严重脓毒血症患者使用羟乙基淀粉类药品与晶体液相比较,死亡率和/或需要肾脏替代疗法的肾损伤风险增加。但在我国收集到的羟乙基淀粉类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中,用药原因主要为手术中或手术后补充血容量、失血性低血流量、脑梗塞、外伤、烧伤等;仅有1例(0.03%)用药原因为感染性休克,未发现有明显的使用风险。
使用羟乙基淀粉类药品注意事项与建议1.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在特定健康条件的患者中存在着死亡率升高、肾损害及过量出血等风险。因此医务人员和患者应充分重视此类药品的安全性问题,详细了解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的禁忌症、不良反应、注意事项、相互作用。在治疗前医生应询问患者的既往病史(如严重脓毒血症、肝肾功能障碍、凝血功能异常等),将可能存在的安全性隐患告知患者,在增加剂量或调整治疗方案时,应密切关注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2.由于文献资料提示在严重脓毒血症患者中使用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可以增加死亡风险;伴有肾功能损害、肝功能损害、凝血机制障碍等高危因素病人使用本品的风险会增加;在接受心肺分流术的开胸手术患者可导致过量出血;因此医务人员在使用此类产品时,应根据患者的健康条件,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如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出现肾功能异常、凝血机制异常等不良事件,应及时处置。
3.药品生产企业应进一步完善药品说明书和标签中不良反应、使用禁忌、注意事项等信息,并及时将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的安全性信息及变更情况告知处方医生,必要时对医护人员开展使用本品的相关培训,提醒临床医生在使用时关注禁忌及慎用事项,合理使用本品。建议生产企业加强该产品上市后的安全性监测,开展相应的研究工作,采取有效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为血容量补充药,主要用于预防和治疗各种原因造成的低血容量,包括失血性、烧伤性及手术中休克等。
近期,欧盟、美国等国外药品管理部门就含羟乙基淀粉类药品对特定健康条件患者的肾损伤及死亡率增高风险陆续发布了多项风险控制措施。美国FDA先后两次向企业、医师以及患者发布警告,并要求企业修改说明书,添加黑框警告,强调警惕HES-i有增加死亡、严重肾损伤以及过度出血的风险。
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是药三分毒,孙忠实提醒,每一种药品在治病的同时也都附带有毒副作用,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合理使用。
首先要严格掌握适应证:该药主要用于失血性休克、创伤性或烧伤性休克以及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休克等治疗,严重脓毒血症和脓毒性休克患者应慎用。
第二,已有肾损害因素的患者,如高血压伴肾小动脉硬化、肾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等患者慎用。由于老年人肾血流量减少,功能相应降低,对肾损害药物的耐受性明显降低,因此使用前应先监测肾功能,且在临床应用中注意临床表现,一旦出现少尿现象应立即停药,并给予相应处理。
最后,多项研究发现,低分子量HES可增加出血风险,严重肝脏疾病或严重凝血功能紊乱的患者应慎用,同时有肝病史的患者使用时应注意监测肝功能。
国家食药监总局也发布用药提示,称该药可导致肾功能损害,提醒广大医务人员临床应用需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长期、大剂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