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快讯 热点关注 查看内容

北京户籍居民期望寿命81.5岁 高于全国5至6岁

2014-4-21 09:33| 发布者: 放飞心情| 查看: 36| 评论: 0|原作者: 龚棉|来自: 京华时报

摘要: 《2013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3年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1.5岁,恶性肿瘤仍是市民死亡的第一原因。此外,虽然卫生资源配置总量继续增加,但服务压力仍有加大。
  昨天上午,市卫计委对外发布了《2013年北京市卫生事业发展统计公报》。《公报》显示,2013年全市居民健康水平持续提高,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达到了81.5岁,恶性肿瘤仍是市民死亡的第一原因。此外,虽然卫生资源配置总量继续增加,但服务压力仍有加大。
 
  市卫计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北京市计划对口支援周边地区,提高周边地区的医疗水平,帮助他们解决当地的需求,进而分流进京治疗的患者,解决北京市“看病难”的问题。
 
  □疾病比例
 
  恶性肿瘤仍是第一死因
 
  据了解,国际上一般用婴儿死亡率、孕产妇死亡率和人均期望寿命反映居民的健康状况。《公报》数据显示,2013年北京市户籍居民平均期望寿命为81.5岁,较2012年增加0.16岁。高于全国平均期望寿命5至6岁,较北京市十年前增加了近2岁。
 
  此外,户籍居民孕产妇死亡率为9.45/10万,婴儿死亡率为2.33%,也继续保持了全国先进水平。
 
  《公报》显示,在疾病谱中,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问题更加突出。2013年,全市居民前五位死因疾病分别为恶性肿瘤、心脏病、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到了全部死因的87%。市卫计委表示,防治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成为北京市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主战场。
 
  此外,2013年,全市各类传染病报告病例117875例,报告发病率下降至569.64/10万,报告死亡率上升至1.15/10万。去年,传染性疾病死亡237人,在死因顺位中降至第十位。
 
  市卫计委同时提醒,甲乙类传染病中,病毒性肝炎和肺结核报告发病率、报告死亡率均在前五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医疗服务
 
  急救呼叫满足率87.4%
 
  《公报》写明,去年,北京市院前急救服务继续提升。2013年,进一步健全院前急救网络,全市新建及调整急救站21个,累计急救站达到272个;全年总出车超过60万次,急救呼叫满足率为87.4%。全市120及999急救网络,共接诊56.8万人次,较上年增加1.1万人次,增加2%。
 
  2013年,全市医疗机构(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0491.9万人次。其中,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总诊疗人次数达4745.7万人次,占到总接诊人数两成多。今后将加快推进社区首诊制试点,加大基层医保报销比例。
 
  《公报》显示,居民平均就诊次数由上年的8.9次,增加到2013年的9.7次。同时,医师人均每日担负诊疗人次从上年的10.3人次,增加到2013年的10.8人次。
 
  中医类医院同比增长12.9%
 
  2013年,全市医疗机构(含诊所、医务室和村卫生室)诊疗人次数达21882.5万人次(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出院人数达291.5万人次(含驻京部队医疗机构)。与2012年比较,诊疗人次数增加2144.0万人次,增长10.9%;出院人数增加22.2万人次,增长8.3%。医疗服务增长率约是我市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4.41%的两倍。
 
  相对综合和专科医院,中医院服务利用的增幅更大。2013年,中医类医院共有158家,比上年增长12.9%;实有床位 17361张,增长11.7%,占全市医院实有床位数的18.0%;门急诊人次3187.5万人次,增长17.9%;出院人数28.4万人次,增长17.2%。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中医门急诊服务总人次达4713.37万人次,较2012年增长21.34%。
 
  市卫计委介绍,这表明北京市居民对中医服务的需求增加,北京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和服务能力有了新的进步。
 
  □医疗费用
 
  北京地区卫生投入逐步提高
 
  据介绍,卫生总费用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全社会用于卫生服务所消耗的资金总额。因去年的相关数据仍需统计,市卫计委以2012年的数字做了趋势分析。2012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筹资总额为1190.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73%,增长速度远高于GDP的增长速度。
  2012年北京市卫生总费用占GDP的比重达6.66%,比2011年上升0.64个百分点,为有测算数据的2000年以来最高水平,说明北京地区全社会对卫生的投入水平逐步提高。2012年北京市人均卫生总费用5750.79元,人均筹资水平高于其他直辖市,且在全国也处于领先水平。
 
  药费比重略有下降
 
  《公报》提出,2013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393.3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18495.9元。去除物价上涨因素,与上年同期比较分别上升5.1%和3.7%,均低于同期全市人均GDP(去除物价上涨因素)5.6%的增速。
 
  此外,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病人次均医药费155.3元,住院病人人均医药费用5433.9元,与2012年同期比较分别上升0.9%和12.1%。其中社区住院费用增加的原因与分层就医、社区加强康复护理、患者疾病构成变化、住院时间延长有关。
 
  2013年,全市二级以上公立医院门诊和住院药费占医药费用的比重分别为62.1%和33.8%,药费比重同比均下降3.1个百分点。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和住院药费占医药费用比重分别为84.9%和43.4%,药费比重也略有下降。
 
  □破解看病难
 
  措施1
 
  分流大医院患者
 
  市卫计委副主任钟东波表示,随着人口向郊区转移,要进一步强化郊区县和新城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北京市三级医院的服务压力大,政府将通过医联体、医保调整等将优质资源纵向移动。通过加强基层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分流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的患者;通过发展康复护理体系,分流大医院的长期压床病人,实现急慢分治。
 
  针对外地就医人员增加的问题,钟东波介绍,目前北京各大医院的外地患者非常多,河北、内蒙古、山东、山西、河南周边五个省份的患者占到56%;其中河北省的患者最多,占到四分之一,协和等大医院的外地进京就医患者达到六成。钟东波表示,未来,北京加强和周边省市的合作,进行医疗对口支援的工作,进一步推动医疗资源均等化,减少各省差距。“不仅能帮助他们解决本地市民的需求,还可以帮助北京分流就医的患者”。
 
  措施2
 
  放宽社会办医条件
 
  《公报》显示,去年北京市社会办医快速发展。2013末,全市社会办医3735个,占全市医疗机构总数的37.47%;全市有公立医院632家,其中民营医院374家,占59.2%。2013年,全市新批准设立医疗机构425家,其中社会办医疗机构372家,占87.5%;新增加39家医院,其中民营医院34家,占87.2%。2013年,社会办医机构实有床位占比17.15%,诊疗人次占比11.42%。
 
  钟东波表示,社会办医、社会资本注入医疗市场,也是分流特需病人、缓解大医院提供基本医疗压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他举例称,私人诊所的建立可以缓解大医院的医疗压力。为了加快、增加私人诊所的建设,在保证医生资格的基础上,可以去除一些不必要的审核条件,简化并加快审核程序,并动员多部门联动给私人诊所发展创造条件。
 
  措施3
 
  计划提高医护人员待遇
 
  钟东波介绍,公立医院是政府办的公共服务机构,提供的特需服务量要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近年来,人们对医疗服务的需求呈现多样化,是公立医院提供特需服务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公立医院包括医生也愿意提供特需医疗,从而在经济上得到一定的补偿。
 
  他介绍,今年北京市将公立医院特需医疗服务情况纳入绩效考核,特需服务不得超过10%。政府方面,将相应为医护人员的待遇做出调整,调动工作积极性,使得“特需”不再被医院方面所需要。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