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快讯 热点关注 查看内容

教授“看病最好找35~45岁医师”说法引争议

2014-6-27 09:56| 发布者: 丁宁| 查看: 17| 评论: 0|原作者: 任珊珊|来自: 广州日报

摘要: “看病最好找35~45岁的副主任医师。”近日,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张静如总结自己一生看病经验得出的这句结论,在网上引发巨大反响。有些患者认为,和平时一号难求的正高职称专家相比,副主任医师的号没有那么紧俏,水平也不低。医学界则对此说法弹赞不一。

风湿免疫科主任古洁若教授说,我国在分级医疗建设方面做得不好,“病人只认大教授”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


    作为国内强直性脊柱炎治疗权威,古洁若常感到分身乏术。“我要在做学术、带学生、处理行政事务的同时,兼顾临床。现在只能争取每周出两天半门诊,一天查房。”她说,分配给病人的时间如此紧张,她当然希望能集中精力治疗疑难复杂病例,但经常在门诊坐了半天,遇到的病人却有一半以上属于初诊、轻症,完全可以由下级医生处理好。

    有些病人担心“不找大专家收治,入院后就得不到妥当治疗”。古洁若说,其实,住院病人只要病情够重,一定不会被大专家忽视。

    反方

    部分医师技术更高

    “就诊不要直奔大专家,并不意味着副主任医师就是最好的选择。”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一位外科主任表示,医学是经验科学,一些三十多岁的副高职称专家虽然年富力强、事业上冲劲十足,但在处理复杂疑难病例和掌控高精尖手术的能力上,比资深专家略差一点火候。

    “拔牙、补牙、箍牙等都属于‘精细手工活’,病人与其紧盯年轻的副主任医师,倒不如找年龄在40~50岁的主治医师。”中山大学附属口腔医院一位行政管理人员表示,该院公认拔牙“手艺”最好的医生,恰恰是口腔颌面外科一位四十多岁的主治医师。

    “在四十岁年纪还没有拿下副高职称的医生,我们戏称为‘医匠’。他们每天跟病人打交道,往往看病‘手艺’纯熟,而不擅长或者没空写论文,所以升不上去。”他说,口腔医学界有一句玩笑话,“发SCI(科学引文索引)文章,能把牙箍好吗?”对患者来说,经验丰富的临床“医匠”在处理常见病时,很可能比堪称“高富少帅”的“实验室医生”、“论文医生”更加靠谱。

    择医心得1

    职称与医术未必对应

    受访的几位医生认为,病人选医生往往先看职称,实际上,在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下,职称和医生的医术并不都能对应起来。有些医生医术高明,就是因为没发论文或者学历不高,一直升不上去。在华南口腔正畸学界堪称“大牛”的一位蔡姓专家,由于学历仅为本科,从医28年,至今只是副主任医师,而业界公认他的能力超过珠三角不少有正高职称的同行。

    中山大学附属第六医院谢汝石副主任医师指出,在以SCI论文为导向的现行职称评定体系下,有部分常年耕耘在病房诊室,不擅发论文的临床型医生技术很高,但晋升却很慢。

    择医心得2

    可上网查医生从业经历和口碑

    看病找大专家首诊没必要,找副主任医师也不一定靠谱,那究竟该如何选择医生?。谢汝石介绍了自己的“导医”心得:

    1.别被医生的职称和头衔迷惑。

    2.到医院官网查看医生的从业经历,可从中分辨是“实验室医生”还是临床“医匠”。“如果一个医生的履历中,大篇幅列举的都是科研成果,那么,对他的临床诊疗能力需要多方求证。”谢汝石说。

    3.到导医网站上看看患者评价。“导医网站上的评价,可作为评估医生沟通能力、服务态度和治疗效果的参考”。谢汝石说,患者留言通常会重点提及医生的态度好不好,治疗有没有效果。如果一个医生不擅长和病人有效沟通,也就很难和病人合力对抗病魔。

    4.医生擅长治疗哪种疾病,技术是否过硬,同行对其的评价推荐最为靠谱。文/记者任珊珊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