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准妈咪问我,胎教到底有没有用啊,别瞎折腾很久人比较累不说,最后还没有效果,不是很冤枉!既然提到了胎教,我们就参考海燕的综述,把从宝宝在子宫里的情况一探究竟!首先,宝宝在子宫里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胡乱的漂着就行了。他们在到妊娠第9周时,他们就可以出现较局限性活动,比如与躯干无关的肢体活动,宝宝可发现并吸吮手指和脚趾;第10~12周时,宝宝可开……
呼吸运动已很明显。多数孕妇在第16~20周才察觉到胎动,它可作为胎儿健康状况的标志。
其次,科学家Liley证明胎儿是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一个特殊实验是向羊水中注射苦味或甜味物质,胎儿尝到苦味后即停止吞咽活动;而尝到甜味时吞咽活动增加。类似的“智力”活动还见于母亲喝伏特加酒和啤酒时,胎儿的呼吸会暂停留3~30分钟。尽管母亲血液中酒精浓度很低,许多胎儿呼吸暂停会延续半个多小时,随着母亲血液中酒精的逐渐消失,胎儿的呼吸运动逐渐恢复和加强。所以为什么强调准妈咪们最好不要喝酒,不要吃刺激性的食物呢,这也是会引起宝宝不满的!
还有,有实验证明在怀孕35周时,宝宝即可精确区分和模仿成人的表现如快乐、悲哀和惊奇了。在遇到各种危险时,如地震、母亲受患精神病的丈夫的骚扰或母亲观看暴力影片时,胎儿似乎跟母亲一样作出反应,表现为胎心率加快、胎动增强。有时反应太强烈,以致宝宝出生时即患有疾病或有残疾;而当母亲受枪弹射击,但并未被击中并未受伤时,仍然可以致胎儿在子宫内死亡。
再有就是,研究表明,孕4个月起,胎儿的内耳发育基本成熟并可听到宫外的声音;孕5个月起胎脑开始有记忆功能。胎儿在出生前所听到的声音如母亲的心跳和说话声、母亲反复讲过的小故事或在妊娠后期听过的某个音乐片断,可影响出生后的行为如心率、呼吸等;刚刚生下来的宝宝即可从一组妇女的声音中分辨出母亲的声音—而这种能力在出生前就已获得。科学家Decasper等也发现:孩子出生后可以辨出并比较喜欢在胎儿期所听过的故事和音乐。而且,母亲的睡眠习惯也可影响新生儿的行为。
更神奇的是,有资料表明,胎儿期是儿童语言发育的特点前语言交流能促进孩子学习语言。科学家Truby认为胎儿可能在28周前就开始学习语言,他在胎儿有哭喊行为时对其哭喊声进行了声谱记录,结果发现:胎儿已学会了母亲的语音、节奏和说话方式。因为分析胎儿及其母亲的声谱时发现两者是相匹配的。而且,哑母亲所生的新生儿不啼哭或较奇怪地啼哭的现象,也支持胎儿能学习母亲语言的结论。
从上面的各种国外及国内综合研究可以说明,适当地孕期感觉刺激(主要包括听觉、触觉、视觉、前庭觉刺激等)可明显促进人类早期行为的发展。因此胎教总体来说是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