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健康快讯 热点关注 查看内容

健康关注:朋友圈里流行,冬病夏治要这样做

2014-7-10 09:53| 发布者: 丁宁| 查看: 18| 评论: 0|原作者: 张苗|来自: 钱江晚报 

摘要: “从今天到7月23日,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不吃寒凉食物、拒绝一切冰镇饮品;不喝酒!每晚热水泡脚,经络按摩、尽量按时睡觉,不熬夜!还自己一个好身体,珍惜这短短15天!今天是三伏第一天,请大家不要喝冰镇一类的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坚持在伏天喝热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隨的寒气逼出来。一年一度的伏天,珍惜安康。”
    流传在朋友圈的这条关于冬病夏治的说法是真的吗?

    在微信朋友圈里,总会时不时传出一些真假难辨的养生信息,马上就是三伏天了,关于冬病夏治的各种说法也多了起来——

    “从今天到7月23日,是冬病夏治的最好时机:不吃寒凉食物、拒绝一切冰镇饮品;不喝酒!每晚热水泡脚,经络按摩、尽量按时睡觉,不熬夜!还自己一个好身体,珍惜这短短15天!今天是三伏第一天,请大家不要喝冰镇一类的饮料和食物,会使寒气入侵不能排出;要想使体内的寒气排出,请坚持在伏天喝热水,会把体内多少年深入骨隨的寒气逼出来。一年一度的伏天,珍惜安康。”

    这条传播很广的朋友圈内容,真的能做得到吗? 

    身强力壮的年轻人

    没必要回避冷饮

    其实今年的三伏天是从7月18日开始的,这条消息在时间点上就犯了错误。那么文中的方法到底可不可取?在阮步青看来,这因人而异。

    阮步青是浙江省立同德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中医师、阮氏针灸传人,在冬病夏治方面,经验很丰富。

    不吃寒冷食物、拒绝冰镇饮品,这在炎炎夏日可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人人都希望自己的身体健康,也希望满足口舌之欲,好在对于不少人来说,这并不是一件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事情。“体虚体弱的人,确实要注意夏天的饮食,身强力壮的年轻人,没必要回避这些冷饮。”

    不过对亚健康、甚至是老病号来说,这条朋友圈中的消息就最好相信并认真去做了。阮步青解释说:“冬病夏治,就是利用一年中最热的天气,在人体毛细血官充分张开时,通过药物,提高身体的抗病能力,从而使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病症减轻或消失。所以从这个原理出发,冬病夏治并不是严格按照三伏天来治疗的,《黄帝内经》里说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从春天开始,就可以冬病夏治了。”

    患哮喘的小伙出国前治疗

    到了美国就没犯过

    阮步青强调,三伏天对需要养生的人是关键期,的确需要珍惜;冬病夏治也不仅是中老年人的专利,治疗的疾病也不仅局限在秋冬季节易发的毛病,鼻炎、哮喘甚至肿瘤化疗后的手脚麻木,经过三伏天的强化治疗,效果立杆见影。

    今年19岁的小刘过去一直被哮喘困扰,每次只要一感冒,他的哮喘随后都会发作。气急胸闷严重时,他都没法到学校上课。

    “这是哮喘控制不好的一种表现。”浙江省中青年名中医、省立同德医院主任中医师柴秀娟说。

    去年,小刘到了读大学的年纪,父母准备把他送到美国读书。在美国看病并不像国内那样方便,预约就要好几个星期,费用也不菲,父母希望小刘在出国前把哮喘给控制好,不过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柴秀娟用冬病夏治的方法给小刘做治疗。

    “考虑到杭州夏天高温天气多,这都是有利于冬病夏治的。”柴秀娟设计了每个星期做两次,一个夏天做16次的冬病夏治方案。

    小刘去年坚持了下来,后来到了美国,他果然就没有犯过哮喘。今年学校放暑假,他又回家来继续治疗了,“巩固效果,回去上学就不用担心了。”

    不碰冷饮少喝酒

    冬病夏治事半功倍

    钱江晚报记者给柴主任看了手机上的这条微信,她说的意见是:在治疗期间,希望所有的病人像微信上说的那样去做,这样治疗才事半功倍。

    记者昨日在同德医院呼吸科看到,冬病夏治采用的是内服外治——针打在足三里穴位,回家再喝补益汤药,病号以哮喘、慢阻肺等最多。

    有位患哮喘的阿姨,是嫂子介绍来的,她去年是贴三伏膏的,但是背上贴了不方便洗澡,今年大嫂推荐她来打针。记者问柴阿姨:“能坚持在伏天喝热水吗?”柴阿姨笑着说:“为了身体好,会去这样做的。”

    昨日,同德医院肿瘤科主任冯正权也告诉钱报记者,肿瘤化疗之后,不少人会有手脚麻木的情况,也就是神经末梢受损。今年,肿瘤科也提供冬病夏治。“在夏天,采用中药熏洗以及中药粉剂的浸洗,会有更好的效果。”冯正权说,有些病人会呕吐,医院研制的中药贴敷、熏洗可以缓解、甚至避免这些症状,夏天贴服,也可以起到提高免疫力的作用。

    本报记者 张苗 本报通讯员 楼建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