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注册 登录
不孕不育 传染 儿科 耳鼻喉 风湿 妇科 腹泻 肝病 肛肠 骨病 呼吸 护理 精神 口腔 泌尿 男科 脑病 内分泌 皮肤 神经 肾病 失眠 消化 心脑血管 心脏 血液 眼病 整形 肿瘤
搜索
中健网 中健网首页 护理 中医护理 查看内容
给药护理
时间:2005-4-14 18:19   来自: 中健网·护理   原作者: 佚名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完成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给药要求1、严格查对制度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治疗的重要保证。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药物的名称、剂量、煎药方法、……

    中药是中医治疗疾病最常用的一种手段,也是护理人员的主要任务之一,任务完成得好坏将会直接影响医疗护理质量。因此,必须正确掌握给药途径、方法、时间,中药起效时间和服药禁忌等有关护理。
    给药要求
    1、严格查对制度 严格查对制度是正确执行治疗的重要保证。包括病人姓名、性别、年龄、床号,药物的名称、剂量、煎药方法、给药途径、服药方法、服药时间、饮食宜忌等,均应查对核实,正确无误后方可执行。
    2、明确给药方法 要认真按医嘱要求执行不同的给药方法。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在服药时,应注意配伍禁忌。
    3、了解过敏史,熟悉中药的毒副反应 一旦发现过敏或毒副反应时,要及时停药,并配合抢救。
    4、掌握给药时间 在指定时间内给药。同时做到服药到口。
    5、观察服药后反应及治疗效果 服药反应包括正常和不良反应两方面,护理人员必须认真观察之。治疗效果的观察,一是检验有效无效,二是决定再剂或停服。如外感表证病人,服药后,周身微汗出,病人感到全身轻松感,表示表邪已解除,不必再剂;若汗出不透,病人仍有恶寒畏风之感,说明表邪未解,应服再剂。
    中药的煎药法 汤剂是中药最常用的一种剂型,注意煎药法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1)煎药前要逐一核对无误,对于有毒或药性峻烈者,尤应注意。
   (2)煎药器具以砂罐、瓷罐为佳。忌用铁锅、铝锅。
   (3)煎药前应先用清水将药物浸泡30-40分钟。加水量应根据药物的量及煎药时间长短而定。一般加水至高出药面3.33cm,第二煎为第一煎加水量的1/3-1/2。
   (4)煎药时间和火候,要根据药性而定。一般药物煎20分钟左右。如为保持发汗解表药的宣散作用,宜用急火快煎。补养药则应文慢煎,时间宜长些,以使有效成分的充分煎出。
   (5)每剂药煎取液量,成人200-300ml,小儿减半。
   (6)需特殊煎法的药物
    ①芳香气薄荷的薄荷 、藿香、钩藤、佩兰、砂仁等药宜后下,煎一、二沸即可。石膏、龙牡、赭石、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龟板等金石介壳类药物,应先煎半小时左右,再与其它药同煎。
    ②附子、乌头等有毒之品,应另包先煎。尤其是川乌、草乌在剂量较大时,常须煎3小时以上,以舌尝无麻味为度。
    ③旋复花、枇杷叶、海金沙、马勃等药物宜用布包后入煎。
    ④饴糖、蜂蜜月宜在药煎好后去渣兑入。阿胶、鹿角胶、龟板胶应先用黄酒炖化后,待药物煎好去渣冲服。
    ⑤犀角、羚羊角、鹿茸、沉香、琥珀、川贝、三七等药物,需先研成细末,再用开水或煎剂冲服。
    ⑥质轻而面积大的药物,如糯稻根须、玉米须等,应先将该药加水煎煮,然后去渣。再用此水煎其它药物,称为“煎汤代水法”。
内服中药剂型
    1、汤剂 是将药物加水煎煮后,去渣取汁而成的制剂。具有吸收快,易于发挥疗效,且其药物组成和剂量都可随时根据病情灵活调整的特点。多用于新病、急病。 另有将中药饮片打碎成粗末,服用时用开水泡软或稍煎后服,以及将汤剂浓缩而制成的冲剂,都有与汤剂相似的性质。
    2、散剂 是将药物碾成均匀混合的干燥粉末,服用时用温开水冲下。如沉香末、三七面等。其特点是便于服用,制作、携带方便,药物损失少。多用于慢性病或贵重、用量小的药物。
    3、丸剂 是将方中药物碾碎成粉末混合,再加水或蜜等调和后制成药丸,常用的有水丸、蜜丸两种。特点是吸收慢,药效持久,服用方便,易于保存。适用于需较长时间服药的慢性病及疾病恢复期病人。
    4、膏剂 内服药的膏剂多为蜜膏。是将药物饮片反复煎煮3-4次,去渣用文火浓缩,加入适量的蜂蜜或红糖等制成。如梨膏、益母草膏等。特点是服用方便、可口。多用于慢性病。
    5、酒剂 亦称药酒。是将药物置于白酒中,浸泡1个月左右。如当归酒、木瓜追风酒、人参酒等。多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
    6、片剂 是将药料煎成浓缩液,然后加入细料药、赋型剂等冲模打片而成。 此外,随着中药剂型的改革,还研制成冲剂、糖浆剂、茶剂等剂型。
给药时间与护理 中医学认为人体内部活动有很强的时间节律性。如《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说:“平旦人气生,日中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灵枢·营卫生会》说:“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气受矣。”《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指出:“肝病者,平旦慧,下哺甚,夜半静;……心病者,日中慧,夜半甚,平旦静;……脾病者,哺慧,日出甚,下哺静;……肺病者,下哺慧,日中甚,夜半静;……肾病者,夜半慧,四季甚,下哺静;”以上说明人体正气随天时阴阳盛衰而变化,指出一天之中五脏病的病情变化规律。 古代的"子午流注"更是集中地反映了人体气血盛衰变化的规律。它认为心脏功能午时(11-13时)最强,子时(23-1时)最弱;肾功能酉时(17-19时)最强,卯时(5-7时)最弱等。临床实践表明,大多数心脏病患者多在夜间发病和死亡,肾气虚弱的肾炎患者,以早晨浮肿最明显。说明"子午流注"理论有一定的科学性。所以,为提高药物的效果,护理人员应掌握给药时间护理知识。
    1、重视给药时间 给药时间应与人体内部活动的节律相一致。即阳药用于阳长时,阴药用于阴长时。升药用在升时,降药用于降时。如选用扶阳益气、温中散寒、行气和血、消肿散结等治则或方药时,应选定在早晨或上午服用,以借天时阳旺,人体阳气随之充盛之势扶阳抑阴,而祛除病邪。同理,凡需借助阴气祛邪的病证,在选用滋阴补血、收敛固涩、重镇安神、定惊熄风、清热解毒等治则或方药时宜在傍晚或午后阴长之时服用。同时,由于时辰不同,人体阴阳气血盛衰也不同,病情轻重自然亦有所别,加甚缓解,均有一定的规律。因此,要重视给药时间,把握住时机,在天之阳气旺的白昼治疗三阳经病,以借阳经主时的天之阳旺,使正胜邪退而使病愈。同样,在天之阴气旺盛的黑夜治疗三阴经病,也是借阴经主时的天之阴旺,使正复邪去而达病愈。这样的给药时间,既可增强药物的治疗作用,又可减少毒副反应。
护理上也应重视给药时间的原则。
   (1)根据疾病的部位确定给药时间:在《神农本草经》序录中记载:“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而后服药;病在心腹以下,先服药而后食之;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饱满而在夜。”指出了疾病部位不同,服药时间也应有别。如治疗上焦疾病的,宜在饭后服药;治疗下焦疾病的,则宜在饭前服药。而病在骨髓、四肢者,宜在夜间吃饱饭后和在早晨空腹服药。
   (2)《千金方》中指出:“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时日吉凶,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下痢诸不差,用乌梅黄连蜜丸日三夜二”“疟疾寒热日再三发,恒山甘草汤相去如人行五里一服”。以上论述,说明疾病一旦发生,就应该立即按医嘱给病人服药,以达药到病除早康复目的。同时指出了要根据病证不同,确定给药的次数。
   (3)根据病情确定给药时间:根据病情需要,选定最佳的给药时间,以利药物尽快发挥预防和治疗作用,减少毒副反应。
    1)一般疾病口服给药分一日2-3次,于早、晚或早、中、晚,饭后0.5-1小时给药。
    2)危重病证应及时给药,并应选择能最快发挥疗效的给药途径。
    3)解表药,若病情许可,应于中午前阳分时间给药,以顺应阳气升浮,助药力祛邪外出。
    4)治咽喉疾病,给药可不拘时多次频服,缓缓咽下,使药液能与病变部位充分接触。
    5)平喘药,应在哮喘发作前2小时给药。
    6)健胃药,应在饭前服用;用于消食导滞的药物,则在饭后服,以达开胃、导滞之功效。
    7)对胃有刺激性药物宜在饭后服。
    8)涌吐药,宜清晨午前服。
    9)润肠通便药,宜空腹服用,以利消除肠胃积滞;泻下药,按"日哺人气收敛"之理,应入夜睡前给予;止泻药,按时再服,泻止药停。
    10)驱虫药,清晨空腹或晚上睡前给药。
    11)补益药,一般宜饭前服用。
    12)补阴药,宜晚上一次服;补阳药,宜午前服。
    13)调经药,一般于经前或经期服用。对肝郁气滞之痛经病人,应在行经前3-5天服用疏肝理气药。若在月经期服用理气活血方药,不仅可使痛经缓解,而且也有利于月经周期的调节。
    14)特殊情况应遵照医嘱执行。
    2、中药的起效时间 所谓起效时间,是指服药开始到药物发挥疗效所需的时间。例如:服用辛温解表剂后,若见病人周身微汗出,恶寒、头痛症状减轻,全身感到轻松感,一般约0.5-1小时,这就是药物的起效时间。护理人员应熟悉各类药物的起效时间,以观察药物的有效无效或继续用药或更换药物时参考。
    服药方法及护理 服药方法也是给药护理中重要的护理内容。清代徐灵胎曾指出:“方虽中病,而服之不得法,非特乏功,反而有害。”说明了服药方法的重要性。在临床实践中也确有因服药方法不符合要求而影响治疗效果的。因此,在护理上必须正确执行各种服药方法。
    1、汤剂服法
   (1)分服法:即是将一日一剂中药,分2-3次等量分服。对老人小儿服药有困难的也可采用少量多数或浓煎后服用。
   (2)顿服:将一剂汤药一次服下,以取其量大力峻、快速起效之作用。常用于急危症的抢救治疗。
   (3)频服:是将一天的药量,少量多次服用。多用于上部疾病,尤其是咽喉或呕吐病人。
   (4)连服:是指在短时间内连续给予大剂量药物的服用方法。如治疗小儿流行性乙型脑炎高热、败血症等,多用此法。意在短时间内,使体内达到较高的药物浓度。
    2、中成药服法 一般分送服、冲服、调服、含化及喂服等。
   (1)送服:是将药放入口内,用温开水或药引、汤剂送服。
   (2)冲服:即将药物放入杯内,用温开水、药引等冲成悬混液后服用。
   (3)调服:是将一些散剂用温开水或白酒、醋等液体调成糊状后口服。如安宫牛黄丸、紫雪丹等均用此法给药。
   (4)含化:是将丸、丹剂含在口中,让药慢慢溶化,缓缓咽下。如六神丸、喉症丸、救心丹等。
   (5)喂服:本法主要用于婴幼儿、年老体弱或急危重症病人。是指将中成药溶成液状,逐口喂给病人的一种方法。
服药温度也是服药方法中应注意的内容。服药温度一般是指服用中药汤剂的药液温度或用于送服的、酒等温度而言。常有热服、温服和冷服之分。
热服:是将刚煎好的药液趁热服下。常用于寒证用热药,宜热服,或真热假寒证用寒药时,属“寒者热之”和“治热以寒”之法,以减少病人服药格拒。
温服:是将煎好的汤剂或送药的水等放温后再服用。一般汤剂均采用温服。
冷服:将煎好的汤剂放冷后服下。常用于热证用寒药或真寒假热证用热药。属“热者寒之”、“热药冷服”、“治寒以热,凉而行之”大法。
    此外,服药剂量在服药方法中也需重视的一个问题,虽用药的剂量一般由医生确定,但护理人员也应掌握和了解,以便在有误时给以及时指出。
    3、服药护理 除了认真做好服药方法外,还应做好服药的护理。
   (1)服药后应注意休息,观察有不良反应。尤其是服用峻烈或有毒性的药物,更须严密观察和记录。
   (2)观察药物效果和反应,如服解表药后,应给病人喝些热粥或热饮,以助药力。冬令感冒还需稍盖衣被,让其周身微汗出。服涌吐药后要观察呕吐物的性质、量和次数,服泻下药后应观察泻下次数,大便性质、量等。服排石汤要观察二便情况,检查有无结石排出等。对服用逐水药或剧毒药时,应事先向病人或家属交待注意事项和可能发生的反应。服药后要观察腹泻、腹痛、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
   (3)对中西药合用的病人,应告诉中西药服用的方法的间隔时间。
   (4)注意食物对药效的影响,中医历来有“药食同源”之说。这是因为药性和食性都有“四气”即寒、热、温、凉和“五味”即辛、甘、酸、苦、咸的相同内容和区别。同时某些食物本是药物,既可食用,又当药用。如大枣、莲子、桂圆、百合、山药、赤小豆、海带、甲鱼、桑椹、黑芝麻、峰蜜等。既然食性和药性有共同的性味,凡是食性与药性相顺应,食物能增强药物的作用;食性与药性相反,食物便会降低药物的作用。如热证病人用寒药治疗的同时,食物应选用寒凉之品,以顺应病、和药物的药性;同样,寒证病人使用热药治疗时也应给以温热性食物。这样治疗效果才能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反之,就会降低药物的效果。 总之,食物的正确选择,对提高药物的疗效,促进病人早日康复,具有与用药同等重要的位置,必须认真掌握,正确执行。 此外,饮食因素还可能对中药的吸收有多种多样的影响,护理人员也应做到心中有数,充分利用有利的食物因素来提高药物的疗效,减少妨碍吸收的因素。

收藏 分享 邀请
精彩图文
最新资讯
今日焦点
[第876期]让异物入气管伤害远离孩子
[第876期]让异物入气管伤害远离孩子
8月25日晚,北京儿童医院接诊一名因异物进入气管而危在旦夕的2岁儿童,经过
[第870期]土方治感冒是否可行?
[第870期]土方治感冒是否可行?
夏秋交际,早晚温差大,很容易引起人们的感冒,有些人选择抗一抗就过去了,
[第866期]放线菌素D到底是什么?
[第866期]放线菌素D到底是什么?
近期,“放线菌素D”这一药品被炒得沸沸扬扬,从今年7月起,不断有来自福建
[第861期]夏末秋初蚊虫反扑如何应对
[第861期]夏末秋初蚊虫反扑如何应对
夏末秋初,蚊虫突然多了起来,气温下降加上雨水天气略多,为蚊子生长提供了
[第858期]从服务员烫顾客看烫伤处理
[第858期]从服务员烫顾客看烫伤处理
8月24日晚,温州林女士在一家火锅店吃火锅,要求男服务员加水时双方发生一
健康有道
[第168期]春季如何调养气血
[第168期]春季如何调养气血
胡冬菊 河北省中医院血液内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教授。 擅长“清热、凉血、活血、止血
[第167期]“完全控制”哮喘,你该怎么办?
[第167期]“完全控制”哮喘,你该怎么办?
武蕾,主任医师、教授,河北省中医院呼吸二科主任,擅长运用中医理论及中西医结合的方
[第166期]告别失眠的日子
[第166期]告别失眠的日子
成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年毕业于河北中医学院,毕业后至今一直在河北
[第165期]水肿与肾脏的关系
[第165期]水肿与肾脏的关系
冯忖,医学硕士,副主任医师。主治各种原发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糖尿病肾
关于我们 | 免责声明 | 版权申明 | 隐私政策 | 推广服务 | 网站地图 | 联系我们
中健网 版权所有 未经授权请勿复制及建立镜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