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如何来进行冠心病的养护?本报请到广东省老年病研究所心内科副主任陈勇驰为患者支招。药物: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首先应该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对预防出现心梗有作用。但阿司匹林长期使用的副作用是损伤胃黏膜,因此主张病人在填饱肚子后再吃,而本身有胃溃疡的病人应该改用别的抗血小板药物。其次应在医生指……
适量运动可以促进侧枝循环的形成,还可以缓解肥胖、高血脂、高血压等危险因素。但一定要合理安排运动的时间、形式、频率和强度,注意方法。
冠状病人出现心梗、猝死比较集中在早上6时到中午12时之间,这段时间内不适合运动。因为人在睡眠状态下血压、心律都维持在较低水平,
内分泌激素如儿茶酚胺分泌的水平也低。一旦醒来,各项指标直往上升,心脏的负担骤然加重,而这时控制病情的药物浓度是最低的,如此的反差,很容易出现意外。
所以冠心病患者运动时间最好选在下午,同时根据天气变化来灵活安排,遇到寒冷、潮湿的气候可以在室内运动。避免在大量进餐、喝浓茶、咖啡等后2小时内锻炼,也不应在运动后1小时内进餐。
运动的种类应该以肌肉等舒张收缩为主的、大的骨骼肌运动的全身性运动最为理想。这类运动包括散步、快步行走、太极拳、自行车、游泳等。
每周的运动频率应在2~5次,如果每周少于2次运动训练,显示不出运动的效果,每周4次比2次效果增加1倍,但每周5次以上并不见得效果增强,反而可能有副作用。
运动讲究要有预热缓冲
如果没有吃减慢心律的药物的话,患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脉搏测定,判断运动是否生效。一般来说,运动强度要维持在一定水平之间,即脉搏达到最大心律的70%-85%。没达到70%的话说明强度不够,超过则会有反效果。如何测算呢?最大心律的70%相当于170减去运动者的年龄,最大心律的85%换算方式是:40岁以下的人用195减去年龄;40岁以上则用185减去年龄。
运动的节奏要加以把握。机体从安静状态下进入运动状态时,需有适应过程。准备运动对防止心血管意外、骨关节损伤等均有好处,所以运动前要有15分钟左右的预热时间。进入运动状态(即达到最大心律的70%-85%)后是真正锻炼的时候,应维持半小时左右。而从运动状态转入静止时不能马上停下来,如果马上停止的话血液积聚在下肢,可出现心、脑供血不足,诱发
心脏病,因此要有5~10分钟的缓冲阶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