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肿瘤难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由于肿瘤具有侵袭和转移的本质特征,在临床诊断出原发肿瘤时,约50%的患者已产生远隔部位的转移,令现有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无能为力。此外还有许多病人虽经各种治疗从大体上或影像上消除了肿瘤病灶,但目前的检测手段还难以发现血液和器官中的微转移病灶(一百万个肿瘤细胞……
1 .肿瘤难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
恶性肿瘤已经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大敌 ,由于肿瘤具有侵袭和转移的本质特征 ,在临床诊断出原发肿瘤时 ,约 50%的患者已产生远隔部位的转移 ,令现有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手段无能为力。此外还有许多病人虽经各种治疗从大体上或影像上消除了肿瘤病灶 ,但目前的检测手段还难以发现血液和器官中的微转移病灶 (一百万个肿瘤细胞 ),因此复发转移的阴影始终困扰着他们。肿瘤转移使局部病变扩展为全身多灶性分布的疾病 ,所以防治肿瘤的复发、转移是降低肿瘤死亡率的重要途径。
2.为什么说肿瘤转移离不开新生血管 ?研究表明 ,肿瘤转移包括以下几个连续的步骤 :原发瘤增殖、肿瘤新生血管生长→瘤细胞侵袭基底膜→穿入血管或淋巴管→在循环系统中存活 ,形成瘤栓并转运到远隔靶器官→滞留于靶器官的微小血管中→穿出血管并形成微小转移灶→肿瘤血管形成 ,转移癌灶增殖。可见新生血管在肿瘤转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普遍认为 ,肿瘤的生长存在两个明显不同的阶段 ,即无血管的缓慢生长阶段和有血管的快速增殖阶段。前者主要依靠弥散供氧 ,氧的最大弥散距离为 150μm ,当肿瘤直径超过 2~ 3mm时 ,其继续生长就需要血液供应。因此如果没有血管生成 ,原发肿瘤的生长不会超过 1~ 2mm3,可能被机体的免疫系统所杀灭。
3.为什么肿瘤可诱导新生血管的形成 ?血管生成涉及一系列形态学与生化学改变 ,其中的主要角色是血管内皮细胞。形态学改变包括内皮细胞降解母体小静脉的基底膜、内皮细胞的定向运动、发生有丝分裂、血管腔形成、芽式生长并形成血管襻、产生新的基底膜、外膜细胞的形成等一系列步骤。通常情况下 ,内皮细胞处于休眠状态 ,更新需要数百天 ,血管生成中 ,微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速度平均只需5天 ,分裂速率约 6× 109细胞 /小时 ,其生化学机制涉及到血管生成因子与血管生成抑制因子之间的调节失衡。由于肿瘤细胞可自身分泌或诱导周围细胞分泌血管生成因子 ,如肿瘤血管形成因子 (TA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等 ,加上一些破坏周围基质的酶类 ,故能启动新生血管形成过程。
4.与传统化疗药物比较 ,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抑制剂有何优点 ?
以新生血管形成的各个环节及其发生过程中的生化改变为靶点 ,研制血管生成抑制剂 ,控制肿瘤生长和转移 ,正在成为肿瘤防治的重要途径。这种药物与传统的化疗药比较 ,有以下几个显著的优点 :1.基本无毒副作用。抗血管生成药物作用的靶点是血管内皮细胞 ,对正常细胞没有杀伤作用。而传统的化疗药对癌细胞和正常细胞均杀灭 ,没有选择性 ,因而毒副作用大。 2.不易产生耐药。抗血管生成药物所作用的内皮细胞具有遗传稳定性 ,因而不易产生耐药。而传统抗癌药所杀灭的癌细胞是快速增殖的细胞 ,遗传上不稳定 ,易突变 ,容易产生对药物的不敏感 ,即耐药。这也是临床多次化疗后效果不佳的原因之一。 3.从根本上遏制肿瘤复发转移。前面已谈到 ,肿瘤转移离不开新生血管 ,血管生成抑制剂的应用不仅使肿瘤得不到营养 ,达到饿死肿瘤的目的 ,而且切断了肿瘤转移的途径 ,可有效抑制肿瘤复发和转移 ,这是传统化疗药物无法达到的。
目前大约有 20种血管生成抑制剂进入临床试验 ,大部分处于Ⅰ期或Ⅱ期临床 ,部分已进入Ⅲ期临床 ,Ⅰ期或Ⅱ期临床试验主要考察药物的安全性、给药剂量、副作用及初步疗效 ,Ⅲ期临床主要考察药物的有效性。参—胶囊是国际上第一个上市的肿瘤新生血管抑制剂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使用说明书上已明确注明“该药尚可抑制肿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生长和新生血管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