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特约记者朱立明)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副教授严宏博士,在一项由英国国际交流基金资助的“白内障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的研究中,经过7年的刻苦攻关,取得重大突破,成功地鉴定出早期被糖基化和氨甲酰化攻击的晶状体蛋白质,从而找到了早期容易被损伤因子攻击的蛋白质。该研究论文在《生物化学杂志》、《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报》、《眼》等国际权威刊物……
本报讯 (特约记者朱立明 )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眼科副教授严宏博士 ,在一项由英国国际交流基金资助的“白内障的发病机理及药物治疗”的研究中 ,经过 7年的刻苦攻关 ,取得重大突破 ,成功地鉴定出早期被糖基化和氨甲酰化攻击的晶状体蛋白质 ,从而找到了早期容易被损伤因子攻击的蛋白质。该研究论文在《生物化学杂志》、《生物化学和生物物理学报》、《眼》等国际权威刊物上发表后 ,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有关专家认为 ,该成果将为进一步研究白内障形成机制和开辟新的药物治疗方法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依据 ,并为临床药物预防白内障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白内障是世界上首位致盲性疾病 ,我国盲人中约有半数是白内障引起的。世界卫生组织预测至 2020年全世界将有 7000万白内障患者 ,而中国将有 1000万白内障患者。由于白内障是一种与年龄相关的多危险因素性疾病 ,发病机理十分复杂 ,从而限制了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目前白内障不能有效预防 ,手术摘除混浊的晶状体并植入人工晶体仍然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尽管白内障的手术治疗效果日臻完善 ,但随之带来的不容忽视的经济问题和不可避免的手术并发症仍十分严重。又由于目前临床上仍无确实有效的治疗白内障的药物 ,因此研究白内障的发病机理 ,寻找有效的预防和治疗白内障的药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严宏在研究中发现 ,如果能够从各种损伤因子的攻击造成对晶状体蛋白质和酶的作用入手 ,研究人体老化过程中晶状体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的作用机制 ,寻找抑制这种修饰的因子 ,有可能抓住白内障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 ,最终达到药物防治白内障。
严宏等人通过体外实验 ,模拟糖基化和氨甲酰化对晶状体的作用 ,经过一系列复杂的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技术 ,采用质谱分析和测序方法 ,鉴定出了早期被糖基化和氨甲酰化攻击的晶状体蛋白质 :被糖基化最早攻击的是γ_Ⅲ-晶状体蛋白 ,而被氨甲酰化早期攻击的晶状体蛋白质是α-和 ξ-晶状体蛋白 ,早期被攻击的晶状体核的蛋白质是 βA1-和γ_β -晶状体蛋白。
在已取得成果的基础上 ,严宏等人又开始了深入研究Asp类药物抗白内障作用的机理 ,为该药物进一步的临床病例对照和眼科应用研究奠定实验基础 ,给人类用药物防治白内障带来了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