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李水根通讯员章伟芳)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尚世强副主任医师领衔的课题组,在国内外率先创立16SrRNA基因PCR和反相杂交新方法,攻克了新生儿败血症不易早期确诊的难题。新生儿败血症是儿科常见病,其细菌学检测一直是医学领域中的难点,由于常规的血培养检测结果需时长,阳性率低,易受抗生素治疗的干扰,严重影响了败血症的早……
本报讯 (记者李水根通讯员章伟芳 )由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尚世强副主任医师领衔的课题组 ,在国内外率先创立 16S r R N A基因 P C R和反相杂交新方法 ,攻克了新生儿败血症不易早期确诊的难题。
新生儿败血症是儿科常见病 ,其细菌学检测一直是医学领域中的难点 ,由于常规的血培养检测结果需时长 ,阳性率低,易受抗生素治疗的干扰 ,严重影响了败血症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尚世强等从 19 9 6年 1月开始瞄准这一医学难点 ,持续多年进行了“ 16S r R N A基因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他们自行设计并建立的 16S r R N A基因 P C R及独创的反相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 ,配合传统的败血症诊断方法 ,对新生儿败血症诊断及基因分型进行了研究,为早期确诊新生儿败血症提供了科学依据。
研究人员运用新方法进行临床应用比较研究 ,结果新方法可检出只有 3个细菌的感染 ,而血培养需 100个细菌 ;新法整个实验诊断过程仅需 6~ 8个小时 ,而血培养平均报告时间为 3. 5天。经新方法早期报告并及时用药后 ,败血症患儿的平均住院天数由原来的 14天缩短为 10天 ,并且减少了因败血症而导致的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