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动脉导管未闭:动脉导管是胎儿时期肺动脉与主动脉之间的生理性血流通道,适应胎儿时无肺呼吸情况下特殊循环状态。出生后动脉导管随肺血管阻力下降,流经血液减少而于15~20小时后功能性关闭,多数婴儿生后四周闭锁,退化为动脉导管韧带。由于各种原因所造成婴儿时动脉导管未能闭锁,即称动脉导管未闭。1.病理生理:由于主动脉压明显高于肺动脉压,主动脉内血流通过未……
病理生理:室间隔缺损引起的左向右分流量取决于缺损的大小及左、右心室的压力阶差,当心室水平有相当量的左向右分流时,肺血流量增加,经肺静脉回至左房的血量亦增加,引起左房扩大及左房压升高,流经二尖瓣孔的血量增加,可产生相对性二尖瓣狭窄,心尖区可听到舒张期杂音。左室工作量增加,左室增大,左房压升高可导致肺间质充血,患儿易患肺部或上呼吸道感染。大量的左向右分流,肺循环血流量明显增加,可引起肺小血管痉挛、内膜增生和中层肥厚。使肺血管阻力及肺动脉压逐渐升高,右室压力亦随之增高,当左、右心室的压力趋于接近时,心室水平的左向右分流,渐变为左向右及右向左的双向分流,更甚者右向左分流为主,临床上出现紫绀,称之为艾森曼格综合征(Eisenmenger's Syndrome),为手术禁忌。虽然此类患者仍要生存多年,但最终死于缺氧等并发症。
临床表现:小型室间隔缺损患者可无症状。大型室间隔缺损伴大量左向右分流者,在婴儿时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易反复发生上呼吸道感染及心力衰竭,到儿童期出现体力活动后心悸、气促。有严重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中央型紫绀及肝、脾肿大等右心衰竭征象。
体格检查:患儿心前区可隆起,甚至出现鸡胸畸形。胸骨左缘3、4肋间隙可扪及收缩期细震颤,并可听到Ⅲ、Ⅳ级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2音亢进分裂,后者在吸气时尤为明显。大量左向右分流者在心尖区可听到舒张期杂音。若伴有严重肺动脉高压,左向右分流量逐渐减少时,收缩期杂音逐渐减轻甚至消失,但肺动脉瓣区第2音可明显增强,有时可出现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舒张期杂音。
心电图:心电图改变与缺损分流量大小以及肺动脉压升高程度有关。小型缺损,心电图可正常或电轴左偏。较大缺损呈现左心室肥厚,有肺动脉高压时,可出现双心室肥厚或右心室肥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