顽固性心绞痛以其疼痛顽固,程度较重,持续时间较长,发作较频,硝酸酯类扩冠药难以奏效为主要特点,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由于该类病人发病时间较长,年龄较大,心功能较差,故多以气短懒言,倦怠懒动,稍劳即痛,面色少华,舌质暗淡,脉象沉涩等心气虚衰证出现。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说:“夫脉当取太过……
顽固性心绞痛以其疼痛顽固 ,程度较重 ,持续时间较长 ,发作较频 ,硝酸酯类扩冠药难以奏效为主要特点 ,属中医“胸痹”、“心痛”等范畴。由于该类病人发病时间较长 ,年龄较大 ,心功能较差 ,故多以气短懒言 ,倦怠懒动 ,稍劳即痛 ,面色少华 ,舌质暗淡 ,脉象沉涩等心气虚衰证出现。
汉代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中说 :“夫脉当取太过不及 ,阳微阴弦 ,即胸痹而痛 ,所以然者 ,责其极虚也。”“气为血之帅” ,“气行则血行” ,“气虚则血滞”。故阳 (气 )虚不能温运血脉 ,无力推动血液畅行 ,致血脉瘀滞不通 ,不通则痛 ;阴血虚 ,则不能濡润脉道而挛急 ,两者均可发为胸痹。
从临床实践看 ,病人多以气虚为主或气阴两虚 ,故治疗当重在补气 ,即补益心气 ,养育心血 ,恢复和提高机体的免疫和脏腑功能 ,使心气充 ,阴血丰 ,心肌得阴血之濡养 ,血液得心气之鼓动 ,方能气血调畅 ,百脉和顺。近十余年来 ,笔者自拟了以补虚扶正为主 ,以活血化瘀为辅的“益气活血汤”(人参 15克 ,黄芪 50克 ,五味子 15克 ,麦冬 15克 ,丹参 20克 ,川芎 15克 ,甘松 20克 ,三七 5克 ,延胡索 20克 ,栝楼 20克 ,檀香 15克 ,炙甘草 10克 )治疗该病 500余例 ,并与西药对照组做对照观察。结果表明 :治疗组能较好地控制心绞痛发作 ,病人的运动耐力明显提高 ,心脏功能明显改善 ,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程度、持续时间等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或减轻 ,且无硝酸酯类药易产生血管搏动性头痛、心慌等副作用。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而振奋心阳 ,以推动血液畅行 ,与五味子、麦冬为伍组成生脉散 ,可益心气 ,养心阴 ,充心脉 ;黄芪升补宗气 ,助人参益气温阳 ,通经复脉 ;川芎、丹参、三七活血化瘀 ;栝楼、檀香、甘松、延胡索理气开郁 ,宣痹止痛 ;甘草甘温复脉 ,振奋胸阳。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阴 ,活血化瘀之功。
据报道 ,生脉散具有正性肌力作用 ,可改善左心功能 ,降低心肌耗氧量 ,调整心肌代谢 ;黄芪、麦冬等能显著抑制氧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从而对心肌产生保护效应 ,黄芪具有钙通道阻滞作用 ,拮抗钙超载 ,并能提高气虚证心衰患者的心排血量 ;人参对多种动物的心脏均有强心作用 ,对动物的冠状动脉、脑血管及眼底血管有扩张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 ,丹参、当归、川芎、延胡索、三七等活血化瘀药有扩张血管 ,增加冠状动脉流量 ,改善心脏及其他脏器微血管障碍及微血管内血流瘀滞 ,解除红细胞与血小板聚集作用。另外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三七等还兼有降血脂作用。临床实践表明 ,顽固性心绞痛具有病情复杂 ,病程较长 ,缠绵难愈 ,时作时止的特点 ,究其根源 ,乃气虚使然。气虚乃是多种因素所致 :
从年龄看此病多发于 40岁以后。“年 40阴气自半矣” ,正气渐虚 ,加之该年龄段的人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 ,且生活、工作节奏的不断加快 ,竞争的日益激烈 ,使心理、身体等各方面的压力较大 ,往往情志不遂 ,抑郁伤肝 ,肝气郁结 ,郁而化火 ,上灼心脉 ,心气耗损 ,而致血脉瘀滞。
从职业看从事脑力劳动 ,工作紧张者易患此病 ,说明祖国医学“劳心思虑伤心脾” ,“劳则气耗”的理论是非常正确的。
从饮食看常进食较高热量或较多动物脂肪、糖和盐者易患此病 ,这与中医膏梁厚味易助湿生热 ,进而灼伤气血 ,致血虚血瘀、脉道涩滞不通 ,不通则痛的理论是相符合的。
从疾病演变角度看高血压、糖尿病是此病的易患因素 ,因二者多为肝肾阴虚 ,肝阳上亢 ,相火妄动 ,热灼血脉 ,伤阴耗气而致气虚血瘀。
综上所述 ,导致心气虚衰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而气虚又是致血瘀、痰结、寒凝乃致心脉痹阻 ,进而导致顽固性心绞痛久难控制的根源 ,故顽固性心绞痛当以补气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