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澳大利亚的Col-guhou……
本报讯 :澳大利亚的 C o l - g u h o u n撰文指出 ,他汀类药可用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早期二预防。他汀类药物在稳定的冠心病二级预防中的地位和作用已经确立 ,近来的一些小规模随机临床试验结果明确提示 ,在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 )发病早期 ,开始应用他汀类药物 ,特别是普伐他汀 ,会显著获益。这种获益会在用药后几个月内出现 ,表明他汀类药物具有快速稳定粥样斑块的作用。
L I P I D研究是纳入 U A患者的二级预防试验 ,其结果表明 ,在 U A亚组 ,普伐他汀明显降低冠心病总死亡率 ( 26% )。过去的试验并没有在冠脉事件发生后立即开始应用他汀类药物 ( C A R E与 L I P I D研究是在冠脉事件发生后3个月 ,而 4S研究则在 6个月之后开始使用 ) ,其原因之一就是急性冠脉事件后血胆固醇水平降低 ,需几周后才能恢复到事件发生前的水平 ,但矛盾的是 ,此时整体胆固醇合成却是增加的 ,这种增加可能持续 2个月之久。这种看起来似乎非常矛盾的反应 ,可能与冠脉事件急性期组织细胞修复时对胆固醇的需要增加有关。因此 ,从理论上讲 ,可能会发生血胆固醇的急性快速降低 ,可能会使本来就不太稳定的斑块变量更不稳定。然而 ,来自几个小规模的早期 (心脏事件发生后 6小时至 10天 )使用普伐他汀临床试验的结果并不支持上述理论 ,而明确提示 ,早期使用普伐他汀具有很好的耐受性。 ( In t C l i n P r a c t 2000, 56:383)
急性冠脉事件后 ,使用他汀类治疗最早的试验是 P T T研究 ,在使用普伐他汀治疗 6个月后 ,与单纯的标准溶栓治疗组相比较 ,普伐他汀早期治疗显著降低非致死性心肌梗死 ( MI )的发生率 ( 10%对 14% , P =0. 01)、心绞痛复发 ( 14%对 32%。 P =0. 03)和住院病死率 ( 3%对 14% , P =0. 03) ,提示早期应用他汀类治疗非常有效。另外 , 2项早期应用他汀类药物治疗试验的结果揭示 ,他汀类药物对病变的消退与内皮功能的改善有直接效应。 L- C A D试验是在急性冠脉事件发生后 6天左右开始应用普伐他汀 ,血管造影结果显示 ,普伐他汀治疗组 6个月 ( >2%, P <0. 05)及 2年 ( >5% , P <0. 01)的管腔直径较对照组显著增加 ;同时 ,普伐他汀治疗组 2年的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 27%对 52% , P <0. 03)。 R E CI F E研究在急性冠脉事件发生后 10天左右应用普伐他汀治疗 , 6周后 ,病人的内皮功能明显改善 ,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效应增强达 42%。 2项回顾性研究也提供了支持性证据 ,证实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前或发生后即刻应用他汀治疗可明显获益。早期使用他汀类药物可以降低住院期间病死率、 6个月病死率 ,还可降低冠脉事件急性期肌酸激酶峰浓度和室性心律失常时利多卡因的使用频度。
因此 ,急性冠脉事件如 U A ,越早使用他汀类药物就会越早获益 ,这些获益来自他汀类药物的非降脂作用 ,与内皮功能改善及促使斑块稳定有关。 U A常常可威胁病人的生命 ,人群总的发病率估计在 0. 1%~ 0. 2% ,而住院的 U A病人 6周内的病死率高达 5% ,如此高的发病率及如此差的预后 ,提醒我们应该强调对此类患者的二级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