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治疗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的方法是打开胸腔后对心脏实施修补,这种方法时间长,术后并发症多,费用昂贵。近十年来,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发展很快,不用开胸即可手术,只需局麻,术后患者卧床休息12~24小时,3天左右即可出院。手术时,医生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个仅2~3毫米的皮肤切口,将一根直径为2毫米的导管插入股静脉或股……
传统治疗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的方法是打开胸腔后对心脏实施修补 ,这种方法时间长 ,术后并发症多 ,费用昂贵。近十年来 ,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的介入治疗技术发展很快 ,不用开胸即可手术 ,只需局麻 ,术后患者卧床休息 12~ 24小时 , 3天左右即可出院。
手术时 ,医生在病人的大腿根部做一个仅 2~ 3毫米的皮肤切口 ,将一根直径为 2毫米的导管插入股静脉或股动脉 ,沿着血管的走行 ,送到心脏或病变血管内 ,在X线透视和心脏超声波的引导下 ,明确病变部位 ,然后通过导管将封堵器准确送入 ,封堵于缺损处 ,堵住心脏或血管的异常血流通道 ,或将一个特制的球囊送至瓣膜或血管狭窄处 ,扩张球囊撑开狭窄部位。
这种方法的治疗范围已经包括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瓣狭窄、主动脉缩窄及法乐氏四联症等先天性心脏病。国内一些心血管中心与国外几乎同步前进 ,尤其应用于房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动静脉瘘等疾病的治疗已经很成熟 ,但目前国内能开展这项手术的医院还不多。
由于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病种较多 ,患者年龄大小不一 ,病情轻重不一 ,故有一定的适应症和禁忌症。一般认为直径为 4~ 36毫米的中央型房间隔缺损 ;患儿体重在 5公斤以上 ,直径为 4~ 12毫米的漏斗型、管型及窗型动脉导管未闭 ;直径小于 10毫米 ,缺损位置距房室瓣、主动脉瓣环大于或等于 3毫米的室间隔缺损 ;各种肺动脉狭窄等 ,可采用导管介入治疗。凡心脏超声提示缺损的范围过大 ,伞端不易附着的不宜行此术。
当然 ,介入性导管治疗也有其不足之处 :首先如上所述有适应症范围限制 ,其次是进口的封堵装置较昂贵 ,再次是仍可能有一些并发症 ,主要有 :(1)溶血 ,一般术后 10小时发生 ;(2)偶见堵塞装置脱落 ;(3)短暂的心律失常 ;(4)心脏瓣膜损伤。但这些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据统计小于 2%。尽管如此 ,先天性心脏血管病的介入治疗以其所特有的创伤小、痛苦小、安全性高、成功率高(约为 9 8. 1%)、可彻底根治和可重复治疗等优点 ,正日益被医学界和广大患者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