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有关的精神性疾病,在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抑郁症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影响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有关心血管疾病(冠心并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卒中)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及抑郁状态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现将这两者的关系综述如下:心肌梗死可引起抑郁状态或抑郁症……
抑郁症是一种与情绪障碍有关的精神性疾病 ,在许多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中 ,抑郁症作为一种与心理行为相互影响的社会适应不良性疾病 ,影响着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近年来 ,有关心血管疾病 (冠心病、高血压、心力衰竭、脑卒中 )患者的心理行为变化及抑郁状态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和重视 ,现将这两者的关系综述如下 :
心肌梗死可引起抑郁状态或抑郁症
抑郁症是急性心肌梗死 (AMI)后的常见问题 ,也是决定预后的重要因素。AMI后有两种类型的抑郁症 ,即功能受损的急性抑郁和社会支持不良的持续抑郁。AMI后有精神异常者约为 55%。一项研究发现 , 100例男性AMI病人中 ,有三分之一的患者在病后产生短暂的抑郁反应 ,一年后随访 ,仍有 19例患者存在重度抑郁。Schleifer调查了在心脏监护中心 (CCU)住院的 283例AMI病人入院 8~ 10天时的精神状况 ,并在患病的 3~ 4个月后重新进行调查 ,发现 33%的病人符合轻度或重度抑郁的标准 , 15%的患者可以确诊为重度抑郁。AMI住院病人发生重度抑郁者 , 6个月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 , 18个月内病死率明显增高。
在AMI急性期 ,心肌梗死本身与抑郁症状有关 ;而在慢性期 ,抑郁症状主要与患者病前性格及心理创伤因素 (长期患病所致 )有关。心肌梗死后 ,病人的情感模式不同 ,一些患者延迟性的情感反应与缺乏心脏健康知识有关 ,一些患者的急性情感反应与心肌梗死前的内科及心理社会问题有关。首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的风险因素包括 :过度疲劳、绝望感、倦怠感、性欲丧失、激惹、睡眠障碍。这些因素构成所谓“心力交瘁”感。这些感觉大都是抑郁症的表现。一些临床观察发现 ,心肌梗死前2年内有重大生活事件者、入院前有心力交瘁及疲劳感的患者 ,抑郁症状较为严重。
大部分冠心病患者在AMI后抑郁症状迅速消退 ,这可视为一种调节反应。但仍有一些AMI患者存在情绪障碍。这一类患者预后较差。有抑郁症的AMI患者 ,在住院时心律失常的发生、再梗死及心绞痛的发生均高于非抑郁状态的AMI患者 ,并增加AMI后急性期 (3周 )的病死率。
因胸痛就诊于心内科患者的抑郁问题
胸痛发作是心血管疾病的常见症状 ,在人群中胸痛发生率为 24%,在内科就诊者中占 12%。焦虑不仅常见于与疾病直接有关 (AMI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的胸痛患者 ,而且也见于一些原因不明的胸痛患者。原因不明的胸痛发作常与社会心理因素及精神因素有关。在美国急症住入CCU的胸痛患者 ,其假阳性率为 30%。从心理康复和生活质量的角度考察发现 , 70%的原因不明胸痛者在确认冠状动脉无阻塞之后相当长的时间内 ,胸痛依然存在 ,甚至更为严重 ;44%的胸痛患者仍认为自己有心脏病 ,继续用治疗冠心病的药物 ;而 50%的患者仍感日常工作时明显受胸痛的影响 ;60%的患者持续就诊。对这一人群精神状态的随访表明 ,他们的焦虑、抑郁及其他心理症状持续存在。
内科在诊断、处理胸痛时 ,需要考虑请精神科会诊。Logue等发现 ,有些胸痛患者存在着广泛性的焦虑 ,并常因心血管病症状频繁就诊、换医师 ,不易接受阴性检查结果 ,并执着地“找病”。这些患者存在着社会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 ,胸痛 (躯体不适 )有时是其精神障碍的躯体表现。心血管病伴发抑郁症的治疗
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抑郁症状被忽视而未获治疗 ,其后果可能非常严重。心血管疾病合并重度抑郁者 ,用抗抑郁药物治疗的疗效显著 ,这种有效的治疗常常能增强病人对自己疾病的应付能力。抗抑郁药物使用的关键是慎重评估病人的心血管疾病和治疗方案 ,医师还应了解所用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心理治疗
由于一些患者以心脏的躯体症状就诊 ,因此要有充分的依据排除器质性心脏病 ,并以较好的医疗质量治疗已知的心血管疾病。同时 ,要对影响疾病的社会心理因素、性格及躯体症状的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部分心身疾病患者经过良好的心理认知治疗后 ,躯体症状可获得不同程度的缓解。
2.药物治疗
传统的三环类抗抑郁药 ,如多塞平、阿米替林 ,四环类如麦普替林及咪嗪类药物均有较好的抗抑郁和抗焦虑作用 ,但因三环类抗抑郁药有IA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类似作用 ,可能会出现早期的心脏毒性 ,同时有较多的嗜睡、口干、便秘等抗胆碱能作用 ,因而在心血管疾病中应用受到限制。选择性 5-HT再摄取抑制剂 (SSRIs)是继三环和四环类之后的新一代抗抑郁药 ,近 10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氟西汀、舍曲林、帕罗西汀等药对 5-HT再摄取的抑制有高度选择性 ,对肾上腺素能受体和GABA受体无明显影响 ,而对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神经递质的影响很小 ,可较好地控制抑郁症状及抑郁症。有一过性焦虑副作用时可加硫苯酰胺治疗。在药物治疗中应注意药物治疗的周期性 ,脑内 5-HT等神经递质水平的恢复需 2~ 4周 ,因此应当坚持治疗 ,疗程应大于 2~ 3个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