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气、活血、利水乃治疗本病之要法。本病以心气亏虚为本,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为标。治疗本病首先强调补益心气,或温阳益气
(一)中医治疗
1.辨证与治疗要点
(1)辨阴阳气虚:本病以心气亏虚为本,临证以气虚、阳虚多见。心气虚表现为心悸气短,疲乏无力,动则尤甚,自汗出;气虚可发展为阳虚,除心气虚症状外,尚表现为形寒肢冷等症;而阴虚者或因病久不愈,阳损及阴,或因久用温阳之药耗伤阴分,表现为心悸难平,烦躁不安,舌红少苔等。临床上常兼而有之,又当辨气阴两虚或阴阳两虚之证。
(2)辨水肿、血瘀:本病以血瘀、水肿为标实。血瘀表现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颈脉怒张,胁下痞块等;水肿常属阴水,多从下肢开始,波及胸腹,产生胸、腹水,长期卧床者亦可在背部、臀部出现水肿。
(3)辨脏腑:本病病位虽在心,但与肺、脾、肾三脏密切相关。水病在肺者多有咳喘、气短;水病在脾者常有腹胀、纳呆、乏力;水病在肾者可见腰痛、尿少、肢冷等。因此,辨证时除注意心脏外,还要注意是否有他脏受损,根据脏腑不同配合宣肺、健脾、温肾之法。
补气、活血、利水乃治疗本病之要法。本病以心气亏虚为本,瘀血阻滞、水湿内停为标。治疗本病首先强调补益心气,或温阳益气。同时也需活血化瘀、或益气化瘀,温阳化瘀,以减轻瘀血征象;利水化湿,或益气利水、温阳利水、化瘀利水、宣肺利水、泻肺利水、健脾利水、温肾利水,以消除水肿。本病病程较长,久病及肾,致肾气不足,故缓解期宜补肾固本,扶助正气。
2.辨证论治
(1)气阴两虚证
①症状:心悸、气短,活动则加重,神疲乏力,头晕,少寐,自汗盗汗;舌红或淡红,脉细数无力或结代。
②证候分析:心气不足,鼓动无力,故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动则耗气,故活动则加重;气虚无力推动血行,血不上荣则头晕,血不养心则少寐,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自汗;阴虚内热逼液外泄则盗汗;阴虚则舌红,脉细数;气血不充故舌淡红,脉细而无力,脉气不相顺接则脉结代。
③治法:益气养阴
④方药:生脉散、炙甘草汤加减,药用党参(或人参)、炙甘草、麦冬、玉竹、五味子、白芍、丹参、赤芍。
⑤随症加减:若阴虚甚者,加北沙参、玄参、女贞子;阴虚火旺者加知母、黄柏、丹皮;肢体水肿明显加茯苓、猪苓、车前子、泽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