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男性,48岁,工人。因“间断心悸4.5年,发热2年余”于2003年夏入院。1998年患者因头晕、心悸,曾被外院诊为“冠心病,阵发房颤”。2000年6月外院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为“风心并二尖瓣狭窄”。2001年3月外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手术后26天出现不规则发热,体温达38.5℃,偶达40.0℃,多以午后中、低热为主,有盗汗,期间发生“脑出血”一次……
患者男性 , 48岁 ,工人。因“间断心悸 4. 5年 ,发热 2年余”于 2003年夏入院。 19 9 8年患者因头晕、心悸 ,曾被外院诊为“冠心病 ,阵发房颤”。 2000年 6月外院心脏二维超声心动图诊为“风心病、二尖瓣狭窄”。 2001年 3月外院行“二尖瓣置换术”。手术后 26天出现不规则发热 ,体温达 38.5℃ ,偶达 40. 0℃ ,多以午后中、低热为主 ,有盗汗 ,期间发生“脑出血”一次。
分析患者主要的症状为心悸和不规则发热 ,而发热为此次就诊的主要原因。心悸显然和房颤相关。发热出现于二尖瓣置换术后 26天 ,并有脑出血 ,因此首先考虑心内膜炎。但患者表现为午后低热、盗汗 ,无寒战 ,且发热的时间长达 2年余 ,似又不符合一般的细菌感染 ,因此 ,尚不能除外常见的慢性感染性疾病如结核 ,亦需考虑其他疾病 ,包括免疫病、淋巴瘤、EB病毒感染等。因曾诊断“风心病” ,还需考虑风湿热复发 ,但风湿热复发多发生于初发后的 3~ 5年内 ,多见于 30岁前 ,因此可能性较小。
外院多次血培养仅一次阳性 ,为“类白喉杆菌 ,微球菌类” ,先后应用氧氟沙星、红霉素、阿奇霉素、庆大霉素、万古霉素、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 ,每种抗生素治疗 10余天体温不降。 2001年 11月外院超声心动图 (UCG)检查“腱索满布赘生物”。行二尖瓣置换术 ,切除腱索培养为“类白喉杆菌”。
术后继续应用亚胺培南 /西司他丁和华法林抗凝治疗。手术 3天后体温下降并维持正常 58天 ,以后再次出现午后发热 ,最高体温 38. 5℃ ,再次交替应用上述抗生素无效 ,UCG未提示赘生物。患者在体温正常期间再次“脑出血” ,出现昏迷、抽搐 ,考虑“继发性癫痫”用苯妥英钠至今 (2年 )。半年前开始出现前臂、下肢淤点 ,下肢触痛。既往HBsAg(+ )、HBcAb(+ )。青霉素、头孢菌素、磺胺药物过敏。无不洁性接触史和吸毒史。由于手术后再次发热 ,入我院治疗。
因血培养和手术切除腱索培养均为同一种细菌 ,因此可诊断类白喉杆菌性心内膜炎。一般赘生物多位于低压腔面 ,如左房面、左室流出道 ,但是本例患者的赘生物位于不常见部位 ,且赘生物较多 ,故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理想。在药物疗效不理想的情况下有手术的必要性。目前患者存在3个问题 :(1)腱索切除术后 58天又发热 ,很可能心内膜炎复发。 (2)脑出血出现于未发热期间 ,可能与华法林应用有关 ,亦可能是心内膜炎的表现之一 ,还可能是脑血管畸形所致。 (3)下肢的触痛提示外周血管赘生物栓塞或血管炎的可能。
查体左前臂、下肢多个直径 0. 5cm陈旧淤点 ,结膜无出血点。颈静脉充盈 ,浅表淋巴结未及。双肺无特殊 ,心界不大 ,心率 85/min ,律不齐 ,第一心音强弱不等 ;心尖区可闻及 3/6级收缩期杂音。腹软 ,肝脾未及 ,移动性浊音 (- )。下肢不肿 ,左手、双足甲癣。经胸UCG显示无瓣膜破坏的迹象。
查体除淤点和轻度心脏杂音外 ,无提示心内膜炎的更多证据。针对第二次手术后的发热 ,反复用过多种抗生素无效 ,且外院的经胸UCG无瓣膜破坏的明显迹象。无淋巴结、肝脾肿大 ,无提示淋巴瘤或骨髓病变的证据。类白喉杆菌是一种机会感染细菌 ,很少见 ,患者为中年男性 ,却有手癣 ,又出现第二次发热 ,提示可能存在免疫功能低下 ,应做相关免疫功能检查。患者无不洁性接触史和吸毒史 ,基本否定HIV感染和梅毒的可能。虽然入院后心内膜炎仍是首位诊断 ,但在诊断上尚有疑问 ,拟暂不应用抗生素 ,行多次血培养 ,此外由于二尖瓣赘生物位于左房面 ,经胸UCG左房面的影像容易被机械瓣的声影所干扰和遮盖 ,应行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另外作为发热待查 ,应常规行骨髓检查和X线胸片。
实验室检查Hb 113g/L ,WBC 4. 58~ 8. 27× 109 /L ,中性粒细胞 63. 7%~ 77. 4%,Plt 126~176× 109 /L。艾滋病病毒抗体HIV -Ab、梅毒血清、EB病毒抗体均阴性。血沉 (ESR)19mm/第1小时末 ;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 (PPD)(- );血培养 5次、骨髓培养 1次有“偶然分支杆菌(Mycobacteriumfortuitum)”生长。免疫指标 :抗核抗体 (ANA)、抗双链DNA抗体 (dsDNA)、抗可提取性核抗原抗体 (ENA)均阴性 ;免疫球蛋白 :IgA 0. 22~ 0. 27g/L正常值 0. 7~ 3. 8g/L ,IgG、IgM正常。T细胞亚群测定 :B细胞和NK细胞明显减少 ,CD4+淋巴细胞 212/mm3,CD8+ 368/mm3,CD4+ /CD8+比例倒置。X线胸片 :双肺间质纹理增多 ,左膈抬高。入院第三天TEE示 二尖瓣左房面赘生物 11× 4mm ,二尖瓣轻度瓣周漏。
血培养和TEE的结果证实了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 ,而且是一种较为罕见的病原菌感染。同时实验室检查证实患者有明显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低下。非结核分支杆菌 (NTM )性心内膜炎较少见 ,NTM多数累及猪瓣膜或人工瓣膜 ,个例报道累及自家瓣膜。常是快速生长菌群 (一周内生长 )引起 ,包括龟分支杆菌、脓肿分支杆菌、偶然分支杆菌。我们推测可能在瓣膜置换或瓣膜处理时受污染 ,或由胸骨伤口感染引起。NTM对大多数抗结核药耐药。患者无肿瘤、免疫病的证据 ,亦无HIV和梅毒感染的依据 ,长期的偶然分支杆菌性心内膜炎感染似能解释免疫功能的低下。但在考虑某一疾病的同时 ,亦不能忽视药物的副作用 ,该患者有长期应用苯妥英钠史 ,文献报道苯妥英钠可致免疫功能减低 ,为非剂量相关性 ,可影响体液和细胞免疫 ,以IgA降低最常见 ,多在用药后 3~ 6个月降低 ,停药后可恢复。但该患者先有发热后应用苯妥英钠 ,可能与上述两个因素均有关系。
患者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明确 ,既然血培养和骨髓培养出现偶然分支杆菌感染 ,亦需考虑到其它器官可能受累 ,患者入院后出现咳嗽、少量白痰 ,头痛 ,腰痛。这些症状使我们想到需除外肺部、颅内和椎体感染 ,应进一步行相关检查。
肺CT :两下肺后基底段淡片状影、条索影 ,双下胸膜肥厚 ;脾轻度大。胸腰椎X片 :腰 5骶 1椎间隙病变 ;腰椎CT :腰 5骶 1椎间隙变窄、椎间盘变性。骨γ-显像 :腰椎放射性分布不均匀 ;头颅CT平扫 +增强 :未见明显异常。脑脊液检查 常规 :蛋白定性 (+ ),糖定性 (+ ),细胞总数 8/mm3,白细胞 1/mm3;生化 :蛋白 179 . 7mg/dl,糖 23mg/dl,氯 115mmol/L ;墨汁染色、细菌培养、乳胶凝集试验和涂片抗酸染色均阴性。
肺部和椎体影像学提示肺部、腰骶椎可能存在感染。患者虽无脑膜刺激征、脑脊液细胞数不高 ,但脑脊液蛋白高 ,有时脑脊液经长时间后再检查可因细胞自溶 ,致使细胞数降低 ,故高度怀疑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因此本患者诊断“播散性偶然分支杆菌病 ,偶然分支杆菌感染性心内膜炎”更合适。
随诊观察 :给予患者克拉霉素、阿米卡星和利福平 ,观察 1个月体温基本正常。后患者体温又在 38℃上下波动 ,仍在继续治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