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2001年发布的世界健康报告表明,2000年全球死亡者中有52%死于动脉血栓。到2020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高达2500万。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的同时,我国和印度、东欧等国家与地区的心血管死亡率却迅速增长。9月12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报告,动脉血栓正作为一种全球性、全身性的疾病危害人……
世界卫生组织 2001年发布的世界健康报告表明 , 2000年全球死亡者中有 52%死于动脉血栓。到 2020年 ,因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将高达 2500万。值得注意的是 ,在美国、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心血管病死亡率下降的同时 ,我国和印度、东欧等国家与地区的心血管死亡率却迅速增长。9月 12日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教授胡大一报告 ,动脉血栓正作为一种全球性、全身性的疾病危害人类健康。但令人焦虑的是 ,在我国 ,无论是医生还是患者 ,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都存在严重的误区。
误区之一 :
心肌梗死是由血管狭窄程度决定的
胡大一教授指出 ,发生心肌梗死时 ,一半以上的人没有先兆 ,即使是突发性心绞痛也可以无先兆 ,这常常使患者对这种致命性疾病没有思想准备。至今仍有不少人错误地以为心肌梗死是由血管狭窄的程度决定的 ,其实心肌梗死不取决于冠状动脉狭窄的程度 ,而取决于斑块的性质。
以心绞痛为例 ,稳定性心绞痛的患者大多数冠状动脉严重狭窄 ,尽管其 70%的管腔堵塞了 ,但由于血管中附着的是稳定的斑块 (其中脂肪少 ,狭窄重 ,斑块内面覆盖的“纤维帽”厚 ),犹如厚皮小馅的饺子 ,煮的时候不容易破。而不稳定斑块作为导致突发心肌梗死或不稳定心绞痛的元凶却很危险。因为不稳定斑块脂肪含量高 ,并含有大量活跃的炎性细胞 ,“纤维帽”薄 ,就像一个薄皮大馅的饺子 ,特别容易破 ,从而激活血小板形成血栓 ,斑块加血栓造成冠脉狭窄急性加重甚至完全堵塞。所以 ,斑块稳定与否是心肌梗死发病的决定因素。
逃过心肌梗死这一关的病人常常于 10~ 15年后发生慢性心衰。作为全世界最严重的疾病负担 ,慢性心衰患者存活 5年的不足 1/2。为防止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血栓后严重事件的发生 ,胡大一教授提出 ,一是要构筑用他汀类药物“调脂”的防线 ,二是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抗栓。
误区之二 :
忽视心肌梗死的紧急信号————胸痛
冠心病最常见的表现为胸痛。目前相当多的老百姓忽视了胸痛这一心肌梗死的紧急信号。由于心肌梗死常发生在后半夜至凌晨 ,病人往往不愿叫亲属而等到天亮 ,坐失了抢救的良机。还有一向自认为没病的人 ,突发胸痛时以为是胃痛 ,想挺一挺 ,却把命挺没了。有的基层医疗单位 ,顾虑心肌梗死病人转运中有危险没有及时将其转到有抢救条件的大医院 ,使宝贵的“时间窗”关闭。应该说 ,时间就是心肌 ,时间就是生命。从血栓形成到血管供应的心肌组织坏死 ,动物学实验是 1小时 ,在人身上最晚是 6~ 12小时。因此 ,心脏科医生最重要的理念是“命系 1小时”。如果抢救的黄金时间没抓住 ,病人将付出致残、致死的代价。要知道 ,溶栓要求病人在到达医院后半小时进行 ,放支架要求在到达医院后 60~ 9 0分钟内进行 ,如能在发病 1小时内完成溶栓和放支架 ,病愈后可以做到毫无心梗痕迹。“有胸痛上医院”是胡大一教授送给大家的警言。
误区之三 :
只重下游 ,忽视上游
过去我国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放在溶栓、搭桥、介入等高科技的投入上 ,却对花钱少、效益大的一级预防重视不够。过去对吸烟、肥胖、少运动、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多重危险因素分兵进攻把守 ,结果事倍功半。因为很少人只有一个危险因素 ,而是多种危险因素并存。此外 ,心脏学科、内分泌学科、精神学科及老年病学科等联手治理控制也不够 ,至于医院与社区的“联防”更是差距甚远。
胡教授指出 ,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级预防最基本的措施 ,干预血糖、血压、血脂是一级预防的三个重点。总之 ,构筑心血管疾病的全面防线包括五个层面 ,即防发病、防事件、防后果、防复发、防心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