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舱综合征”让人们认识了肺栓塞(PTE)这个词。但很多人对于此病仍缺乏深入了解,总是错误地认为这只是一种罕见的疾玻其实,长途旅行(如乘飞机、轮船、火车等)和长时间静坐(如上网、办公室工作),仅仅是PTE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而脑卒中、恶性肿瘤、心梗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和血液病患者、孕产妇、高龄者、肥胖者、高……
“经济舱综合征”让人们认识了肺栓塞 (PTE)这个词。但很多人对于此病仍缺乏深入了解 ,总是错误地认为这只是一种罕见的疾病。
其实 ,长途旅行 (如乘飞机、轮船、火车等 )和长时间静坐 (如上网、办公室工作 ),仅仅是PTE发生的高危因素之一。而脑卒中、恶性肿瘤、心梗及心功能不全的病人 ,以及髋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和血液病患者、孕产妇、高龄者、肥胖者、高脂血症患者、外伤或手术者、长期卧床制动者、使用口服避孕药者、患有肾病综合征的儿童等 ,都是PTE及其“姐妹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发人群。可见 ,肺栓塞是名副其实的杀手。
北京朝阳医院院长王辰教授提醒大家 ,肺栓塞并不是少见病 ,正成为人群重要的死亡原因。但以往由于医患双方对此病均缺乏了解 ,有 80%的病人被漏诊或误诊 ;在没有及时识别和有效治疗的情况下 ,有 30%的肺栓塞患者最终死亡。这一切告诫大家 ,必须提高对肺栓塞的认识 ,减少其病死率与致残率。
根据北京朝阳医院翟振国博士介绍 ,尽管国内尚无系统的流行病学资料 ,但参加“十五”课题的医院近两年来的资料 ,基本能够说明国内的发病情况。据不完全统计 ,实际诊断的例数达 1500~2000,平均每家医院每年至少有 20~ 40例。
应该强调的是 ,PTE的诊断是复杂的系统工程 ,一方面要求临床医师要有诊断上的意识 ;另一方面必须与放射科医师合作 ,并规范相关影像科室的操作规程。目前PTE有 4项确诊手段 :肺动脉造影 (PAA)、CT肺动脉造影 (CTPA)、磁共振肺动脉造影 (MRPA)、核素肺通气 /灌注显像 (即肺核素显像 )。
在治疗方面 ,目前临床上普遍存在着不规范的问题 ,如未能在对凝血功能的监测下实施足量有效的抗凝治疗、对PTE进行非指征溶栓等 ,直接影响着对PTE的准确治疗效果。另外 ,手术和介入治疗也是PTE治疗的重要手段。规范治疗还包括对病人的健康教育 ,教会病人了解发病、预防和治疗常识 ,学会监测凝血指标的变化 ,配合医生达到有效治疗和预防的目的。
治疗脑卒中四种方法有效
我国现有脑卒中病人 600多万 ,约有 40%的病人因肢体、语言功能和智能的丧失 ,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主任王拥军教授说 ,脑卒中病因包括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 ,其中缺血性卒中按病因又可分为六种 ,如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心源性脑梗塞、腔隙性脑梗塞、分水岭脑梗塞、先天发育异常等都可以导致缺血性脑梗塞。临床上还有约 10%的病人查不出病因 ,这些都构成了防治脑梗塞的复杂性。目前对脑血管病的防治分为两级 :一级预防 ,是寻找和控制危险因素 ;二级预防 ,是指除控制危险因素外 ,还要给予阿司匹林等抗栓药物治疗。但现在很多医生和病人对二级防治还不够重视 ,这从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上升的趋势上就可得到印证。
目前 ,治疗脑卒中急性期的药物种类已经数以千计 ,仅溶栓药物市场全世界每年就达 40亿美元。但经过循证医学确认 ,只有四种方法有效 :第一是卒中单元 ,这是一种治疗体系 ;第二是早期应用溶栓药物 ;第三是在发病 48小时给阿司匹林 ;第四是在发病 48小时内给抗凝药。病人在发病 0~ 3小时 ,主要是要进行院前急救 ,医务人员对病情的正确评价、诊断和转诊到有神经科的医院 ,对于患者的预后和生命很重要。在这段时间 ,惟一有效的药物是静脉溶栓。发病 3~ 8小时 ,可能有效的药物包括动脉溶栓、神经保护等 ;超过 8小时 ,药物的作用就十分微弱了 ,医生只能帮助病人预防复发、防止并发症和进行康复工作了。
王拥军教授说 ,我国医生总是寄希望于新的药物。其实 ,我国临床用药与国外距离不大 ,主要是从转诊到医院到病房整个救治系统存在问题。因此要呼吁从现在的模式转入组织化卒中医疗 ,给予病人多学科合作和整合的医疗计划。例如病人出现肺栓塞 ,要有呼吸科大夫参与治疗 ;出现心脏病 ,要有心血管医生帮忙。这样做的目的是为病人提供高质量、标准化、有效和花费合理的医疗服务。这需要制定治疗指南、规范的临床路径、有标准的操作规程。目前 ,我国已经启动了中国卒中中心建设项目 ,希望能推动卒中急诊救治和病房标准化治疗。
今年 6月 24日 ,世界卒中大会在加拿大温哥华举行 ,来自各国的专家共同拟定了世界卒中日宣言。专家认为 ,日趋严重的流行病卒中是可以预防的。吸烟、活动过少和不健康的饮食 ,是导致脑卒中的重要原因。所以首先要倡导和鼓励健康的生活方式 ,普及有关脑卒中的基本常识。脑卒中的症状是无痛、短暂、突如其来的 ,表现为面部及上下肢麻木无力、不能讲话或不能理解言语、单眼视力丧失、突然失去平衡。
维护好 15万公里的“生命红流”
血栓性疾病正呈明显上升趋势 ,但无论是患者 ,还是一般医生 ,都还处于“初识庐山真面目”之时 ,急需现代医学知识的更新和公众科普知识的补充。
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血管外科暨全军血管外科中心主任景在平教授指出 ,生活方式病已成为许多疾病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危险因素。如果我们把以营养不良为基础的肺结核看做“贫穷病”的代表 ,那么以动脉硬化为基础的血管病则可被视为“富贵病”的典型。人体血管系统是由动脉和静脉连接而成的一个封闭的循环系统。全身血管单根排列的自然全长约 15万公里 ,可以绕赤道 4圈。全身血液 24小时的循环总里程约为 26. 4万公里 ,比长江、黄河相加的总长还要长 20多倍。血管系统的主要任务是向全身组织器官运送脂肪、蛋白、糖和氧气等营养物质 ,当某些营养物质过剩时就会在血管内发生淤积。如血管内淤积发生在中小动脉 ,就会造成硬化斑块阻塞 ,从而导致脑梗、心梗、肺梗等阻塞病变。血管阻塞病变可比做河道断流 ,危害在于引起远端相应脏器的严重缺血 ,造成一系列致残或致死性惨重后果。
血管病主要是指人体血管发生了阻塞或扩张。长江、黄河的淤积阻塞主要是人们破坏绿色植被的后果 ,而血管系统的淤积阻塞则主要是人们饮食过多和食物结构不科学所致。天长日久的食多动少 ,我们的血管系统就被消耗不掉的营养物质悄悄地淤积和破坏了。血管病多见于“三老” :老领导、老知识分子、老板 ,其中老板们的发病更折射出“富贵病”的色彩。根据欧、美、日、韩诸国血管病随其现代化进程持续升高的发病趋势 ,景在平教授对我国血管病的发病趋势作了一个粗略的估测 :如果一位 20岁的年轻人在 19 78年随着改革开放当上了老板 ,从 19 80年起至 2000年他 40岁出头时 ,便享受了 20年富足的物质生活。当今从 30岁到 60岁整个老板阶层所发生的血管病就代表着第一个发病小高峰 ;至 2020年血管病就会出现一个中高峰 ;至 2040年 ,中国血管病的发病曲线就会出现并持续稳定在一个大高峰上。随着这一进程的不断发展 ,血管病的高发者会逐渐从目前的“三老”发展至“四老” ,即发展至老百姓 ,不但发病高峰持续 ,而且患病率很可能在世界上长期“名列前茅”。从头到脚都可患血栓病
很多人误以为周围血管疾病不像心脑血管病那样凶险 ,其实这个疾病的死亡率在 26%左右。更为严重的是 ,它可造成 20%~ 37%的病人截肢。
北京协和医院血管外科主任管珩教授说 ,周围血管疾病也是代谢综合征的一部分 ,是一种从头到脚、发病范围非常广泛的全身性疾病。全身高凝状态可以影响上肢、下肢、内脏血管和颈动脉。例如颈动脉狭窄引起的脑卒中就属于颅外血管病变 ;急性肠系膜动脉血栓、静脉血栓 ,都可引起置人于死地的急腹症 ;门静脉血栓、下肢动脉缺血在临床上是经常遇到的需要处理的问题。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 ,除了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以外 ,还有低血流量心源性休克 ;可卡因、血管收缩药物等用药因素 ;血管炎、肿瘤、抗磷脂抗体综合征、C/S蛋白缺乏等高凝状态。
一般认为 ,症状出现后 6小时之内要进行干预治疗 ,这是缺血耐受的最长时间。上世纪初人类就开展了外科手术取栓治疗。目前除手术外 ,还有介入治疗和药物溶栓、抗凝。现在手术、介入、药物三位一体 ,即可以在施行动脉架桥术的同时进行介入治疗、导管溶栓、术中溶栓抗凝等联合治疗。由于周围血管病的特殊性 ,要求该科大夫既要会做手术 ,又要会做介入治疗和药物治疗。
周围动脉血栓 20%栓塞在脑血管 , 10%累及内脏血管 ,肢体血管栓塞占 70%到 80%。下肢血管栓塞是上肢的 5倍 ,周围动脉血栓病人中有 75%合并其他重要器官病变。如一个下肢动脉缺血的病人有可能同时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糖尿病、高血脂等其他代谢病。所以在治疗前要对病人周身情况全面检查 ,进行血管造影 ,了解血栓栓塞情况 ,判断缺血严重程度 ,经过全面评估后决定是否需要治疗 ,怎样治疗 ,权衡麻醉、手术、介入或溶栓治疗的利弊。过去对用药不重视 ,病人手术后不能很好抗凝 ,结果导致病人因血栓二次手术 ,甚至截肢或死亡。对周围血管病手术后需用抗凝药 ,慎用止血药 ,因为术后用药不当 ,容易引起血肿和血栓。周围血管病与心脑血管疾病一样重要 ,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血栓栓塞悄然而至
血栓栓塞性疾病导致的死亡已占到全球总死亡人数的 51%,远远超过肿瘤、传染性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造成的死亡。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医学院院长、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内科主任、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同仁医院心血管病诊疗中心主任胡大一教授提出 ,我国第二次心血管疾病发病浪潮正在袭来 ,其中的主力军就是以心肌梗死、脑卒中为代表的血栓栓塞性疾病。血栓栓塞性疾病以其发病突然、致残致死率高而冠以“无形杀手”的名头。据统计 ,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前没有先兆 , 80%的深静脉血栓和半数以上的肺栓塞无临床表现。尽管致残致死后果出现在中年或以后 ,但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病变却始于青少年 ,发病的年轻化趋势也日益显著 :7%的急性心梗患者小于 45岁 ,小于 50岁的则占到 13%。
尽管血栓栓塞性疾病起病凶险、后果严重 ,但只要措施应用得当 ,是可防可治可逆转的 ,关键的问题在于运用已取得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指导临床实践 ,并坚决贯彻血栓栓塞防治指南。
胡大一教授强调 ,尽管我国在血栓防治技术上进展迅速 ,但却缺乏科学的医疗服务模式和与先进技术配套的承载系统 ,即便是一些大医院也缺乏血栓门诊和随访系统 ,无法做到硬技术的“软着陆” ,这不能不说是当前血栓防治领域的一大缺憾。比如在我国 ,心脏换瓣术已经开展得比较成熟 ,死亡率也比较低 ,却由于缺乏术后系统的用药监测 ,很多术后病人死于血栓栓塞或出血 ,最终的寿命并未延长。而类似的防治误区和不规范的行为还表现在其他很多方面。
首先 ,人们常误以为国人的血栓栓塞患病率和危险性低于西方国家 ,并普遍存在一种“怕出血 ,不怕血栓”的倾向 ,使得血栓防治无处着力。另外 ,在临床上常会有使用药物不对症的情况出现。在使用药物时 ,监测也做得很不够。再有就是存在消极等待症状或后果而忽视预防的不正确倾向。胡大一教授最后提出了血栓的ABCD防治策略 ,即抗栓防栓 (Antithrombotictherapy)、控制高血压 (Bloodpressurecon -trol)、降胆固醇 (Cholesterollowering)、控制糖尿病 (Diabetiscontrol)。另外 ,改变生活方式 ,如戒烟、合理饮食、坚持运动 ,也是预防血栓栓塞性疾病的基础。
谨防骨科术后深静脉血栓
有的骨科病人手术做得很成功 ,但是术后几天一下床 ,竟突然死亡。原来 ,患者在骨科术后发生了深静脉血栓 ,因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而殒命。
北京协和医院骨科主任、中华医学会骨科分会主任委员邱贵兴教授说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非正常地在深静脉内凝结 ,属于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血栓形成大都发生于制动状态 (尤其是骨科大手术后 )。致病因素有血流缓慢、静脉壁损伤和高凝状态三大因素。血栓形成后 ,除少数能自行消融或局限于发生部位外 ,大部分会扩散至整个肢体的深静脉主干 ,若不能及时诊断和处理 ,多数会演变为血栓形成后遗症 ,长时间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还有一些病人可能并发肺栓塞 ,造成极为严重的后果。
在我国 ,临床医生对DVT尚不够重视。主要原因是人们误以为它在中国的发生率低 ;担心术后出血 ,增加医疗负担和医疗风险 ,没有计算治疗DVT和肺栓塞所带来的高额费用 ;对DVT所带来的后果估计不足 ;国内没有相关的指导原则 ,持“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等。国外的调查表明 ,未采取预防措施的骨科大手术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并发率为 50%,我国北京、上海、广州等地大医院的调查结果为 30%,可见并不少见。
在临床上 ,只有 10%~ 17%的DVT患者有明显的症状。包括下肢肿胀 ,局部深处触痛和足背屈性疼痛。DVT发展最严重的临床特征和体征即是肺栓塞 ,死亡率高达 9 %~ 50%,绝大多数死亡病例是在几分钟到几小时内死亡的。有症状和体征的DVT多见于术后、外伤、晚期癌症、昏迷和长期卧床的病人。
对付DVT重在预防。邱贵兴教授说 ,应对所有下肢大型手术病人进行一级预防。对急性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措施包括 :医生在邻近四肢或盆腔静脉周围的操作应轻巧 ,以免损伤内膜 ;避免术后在小腿下垫枕 ,影响小腿深静脉回流 ;鼓励病人的足和趾经常主动活动 ,并嘱其多作深呼吸及咳嗽动作 ;让病人尽早下床活动 ,必要时穿着医用弹力袜。对术后的年老或心脏病患者要更加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