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江基尧教授、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徐蔚教授领衔的课题组,最近采用16摄氏度以下的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技术,成功地对5只在常温条件下全脑血流阻断长达10分钟的猴子进行了复苏实验研究。该实验的成功为今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严重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以及为颅脑疑难疾病实施无血手术,提供了科学的依据。急性严重脑缺血性疾病包括脑……
由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仁济医院江基尧教授、昆明医学院附属二院徐蔚教授领衔的课题组 ,最近采用 16摄氏度以下的脑选择性超深低温技术 ,成功地对 5只在常温条件下全脑血流阻断长达10分钟的猴子进行了复苏实验研究。该实验的成功为今后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性严重脑缺血性疾病的治疗以及为颅脑疑难疾病实施无血手术 ,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急性严重脑缺血性疾病包括脑中风、特重型颅脑伤等 ,是一类临床十分常见的疾病 ,也是导致人类死亡和病残的主要原因。目前 ,国内外对此类疾病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年来 ,国内外采用 32~ 35摄氏度亚低温技术治疗急性脑缺血性疾病 ,并取得明显效果 ,但仍有较高的死、残率。这一方面是由于临床常用的体表降温需要数小时 ,导致有效治疗时间丧失 ;另一方面是由于降温程度不够 ,使脑细胞未能得到完全保护。有关的实验研究发现 ,脑温下降越低 ,对脑细胞的保护效果越好 :脑温每降低 1摄氏度 ,脑神经细胞能量代谢和氧耗量就降低 4%左右 ;当肌体温度下降至 1 2摄氏度时 ,脑细胞代谢和耗能几乎处于停止状态。此时 ,脑神经元能在无血、无氧条件下存活较长时间 ,这就使因脑缺血导致的脑神经细胞损害的病理过程得到有效阻断 ,从而达到保护脑神经细胞的效果。
在上述研究中 ,江基尧、徐蔚教授等首先在正常温度下 ,将供应猴脑的所有血管夹闭 ,并且将其一侧颈动脉和颈静脉与体外循环机相连 ,组成密闭循环系统 ,并在常温条件下将其脑血流阻断 10分钟 ,随后立即向猴脑内连续灌注 4摄氏度的林洛氏液 ,在几分钟内将猴脑温迅速降至 16摄氏度以下 ,而将其体温维持在较正常水平。猴脑选择性超低温实现后 ,他们再开通所有供应猴脑血流的动脉和静脉 ,恢复其正常脑血流 ,使其脑温逐步恢复至正常。实验结束后 ,这 5只猴子全部存活 ,其脑功能和行为完全正常 ,而另一组接受常温脑灌注的脑缺血猴子则全部死亡。
以往研究发现 ,如果采用低于 18摄氏度的全身超深低温技术 ,也能使猴脑温降至 18摄氏度以下 ,但在复温过程中很容易引起其心肺的损害。为了避免超深低温所致的心肺损害 ,本课题组研究人员巧妙地采用选择性脑超深低温技术 ,在将猴脑温降至 16摄氏度以下的同时 ,将其全身体温维持在 33摄氏度以上 ,这样不但能达到良好的脑保护作用 ,而且避免了全身超深低温治疗后因复温所造成的心肺损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