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所长东贵荣教授领衔的一项研究表明: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是调节脑出血后血肿占位压迫,以及血脑屏障破坏血液内容物质对脑神经细胞毒害所造成的脑神经病理生理变化;头穴针刺所出现的即刻效应,是通过针刺纠正了这一系列变化引起的脑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扩散的结果。该项研究日前获得了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
由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针灸研究所所长东贵荣教授领衔的一项研究表明 :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作用机制是调节脑出血后血肿占位压迫 ,以及血脑屏障破坏血液内容物质对脑神经细胞毒害所造成的脑神经病理生理变化 ;头穴针刺所出现的即刻效应 ,是通过针刺纠正了这一系列变化引起的脑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扩散的结果。该项研究日前获得了 2003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成果奖。
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临床上多采用恢复期体针疗法 ,而将急性期视为禁区 ,尤其是在头部进行针刺。此项研究经过中国北方六所医院近千例病例系统临床及实验研究 ,提出了一整套临床针刺治疗方法 ,研究证实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疗效显著 ,即刻效应明显。在大量实验研究基础上 ,科研人员发现脑出血后血肿中心区脑神经细胞出现坏死 ,周边区神经细胞功能受到抑制 ,血肿周围水肿带以外的周边较大区域乃至对侧大脑半球的神经细胞功能也出现抑制 ,处于低血流、低代谢、低营养状态 ,这种改变越近病灶部位反映越重 ,而越远离病灶区则越轻 ,呈现病灶对神经细胞兴奋性抑制性扩散效应。这也是脑出血后神经功能缺损范围和程度大于血肿占位区的原因所在。这种抑制扩散的特点具有可逆性 ,但受时间限制 ,一旦长时间得不到有效控制 ,将引起不可逆性的脑功能障碍。从而提示脑出血急性期不失时机进行头穴针刺治疗的必要性及临床治疗作用的地位和价值。
这项研究还对头穴针刺治疗脑出血的时机、适应症、禁忌症以及针刺部位、方法和手法做了系统研究 ,证实百会至太阳穴区是治疗偏瘫的最佳刺激区 ,对偏瘫肢体的恢复有明显的即刻效应。早期针刺能降低脑指数、脑组织水含量 ,控制脑水肿 ,改善和调节自由基代谢 ,使体感诱发电位的波幅升高 ,潜伏期缩短 ,并能有效抑制出血诱发肿瘤坏死因子 -α在体内的合成与释放等一系列生物活性物质的失常 ,改善脑出血后诱发缺血性变化 ,调节免疫功能 ,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脑水肿的发生 ,促进水肿的吸收 ,改善脑神经细胞的代谢。科研人员认为 ,针刺头部腧穴可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性 ,使被出血刺激和压迫而受到抑制的脑神经细胞的兴奋性逆转 ,抑制性泛化作用解除 ,使处于休克或休眠状态下的脑神经细胞觉醒 ,脑代偿功能加强 ,大脑的机能得到改善。这可能是头穴针刺治疗急性脑出血产生即刻效应的机理之一。